波斯语有不少外来词汇
艾哈迈迪-内贾德的政令颁布后,伊朗波斯语协会很快其网站上上公布了禁用外国词汇的列表,并逐一注明可以进行代替的波斯语词汇。这些禁用词汇共有2000个左右,绝大部分是西方词汇。例如,“helicopter”(直升机)由波斯语的“旋转的翅膀”代替;“fax”(传真)改为“远距离书写”; “Pizza”(比萨饼)改为“弹性烤面包”;“chat”(聊天)用“简短的谈话”,“cabin”(小屋)用“小房间”来代替。在与伊朗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其实伊朗人对这些词汇,尤其在口头上使用得十分普遍。由于这个政令主要针对政府部门、电视台、报纸以及其他出版物,所以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到影响。记者在德黑兰大街上看到,一家汉堡店和比萨饼店还挂着原来的招牌,其招牌上都用波斯文译音写着“burger”和“pizza”。在采访中,一位女大学生莎迪告诉记者,她对这个政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近些年来伊朗也曾发布过这样的政令。对于某个词语,官方使用的波斯文和老百姓习惯用的方式一直以来就是不同的。她认为,使波斯语更纯净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候政府把一个外来词汇弄得很复杂。譬如,伊朗人口头上都讲英文译音的“computer”,但在报纸上,这个词语就变成了用复杂的词汇组成的波斯文,让人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很爱学英文
记者刚到伊朗的时候,发现伊朗人有三种词语来讲“谢谢”:mochkeram、manoonam和mersi。而最常用的、随处都可以听得到的“mersi”一词很显然是来自法语。在近现代,因为曾经受到西方的殖民和侵略,波斯语受法语和英语的影响比较大。譬如,“电视机”、、“餐厅”以及公历月份的名称,这样的词汇都来自法语的音译;而“电脑”、“手机”、“酒店”、“泊车”等词语则照搬英语的音译。记者在德黑兰大街上随便用英文词“park”问一个路人哪里可以停车,他们都能听得懂。 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前,由于前巴列维国王的亲美政策,很多伊朗人都到美国学习生活,因而很多人都能讲流利的英语。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政府一度不在学校教授英文,但近年来,伊朗人又开始了学习英语的热潮。 目前是暑假,但德黑兰很多家长都送小孩子去暑期的英语学校学习,有钱人则直接请家教到家里来了。记者在一些书店也能看到学习托福的书,甚至曾经在大街上看到过一家托福、GRE的培训班。在记者居住的小区,年轻人在墙上喷上“I love U”的字样。很多人都愿意跟外国人说英文来练练口语。
伊朗人热爱优美的波斯语言
在现代波斯文中,西方词汇对波斯文的冲击很大,但事实上阿拉伯文在历史上对波斯文的影响却是最深远的。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人统治波斯长达几百年,由此,波斯被伊斯兰化并改用阿拉伯文字来书写波斯文。
尽管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面,波斯人和一些文学精英试图“净化波斯语”,譬如波斯文豪菲尔多斯在《列王传》长达120000行诗句中仅仅使用了几个有限的阿拉伯词汇,但到目前为止,波斯文里面至少仍有四分之一的阿拉伯词汇。记者发现,虽然因为要背诵《古兰经》需要学习阿拉伯文,但很多伊朗人并不热心,也并不太喜欢阿拉伯文。日前,记者在德黑兰的一家餐厅碰到一个伊拉克阿拉伯人,他表示他能看懂一半波斯文的报纸内容。记者身边的伊朗朋友听了以后很不高兴,他偷偷地对记者叹气说:“瞧,阿拉伯人都能看懂我们的报纸,可见波斯文被阿拉伯文同化的太多了!”
波斯语言发音优美,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因为战争或各种原因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但记者还是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普通伊朗人对自己语言的热爱。上述的大学生莎迪告诉记者,伊朗有些大学还专门开设一些学科,如“波斯语如何不被改变”等等,学生们也愿意讨论这些话题。 记者和邻居的一个15岁女孩子聊天,说起菲尔多斯、哈菲兹、哈亚姆等历史上有名的波斯诗人、文学家,她能两眼闪闪发亮、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并能背诵其中内容。伊朗小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也专门设有和中国类似的“古文”或者“唐诗宋词”的课程。优美的波斯诗歌,就像唐诗宋词对中国人的意义一样,深深刻在伊朗人的内心深处。
中伊语言上的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伊朗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华夏文明和波斯文明也随着丝绸之路相互融合和交流。中伊两国在语言上也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譬如,狮子就是公元101年时安息王朝送给中国的礼物,“狮子”的发音就来自于波斯文的“sheer”。与此同时,一部分中国文字也进入波斯文,如德国裔美国学者在其《中国伊朗篇》里面提到的:“王(wan)”、“茶(chāy)”、“牌子(paizah)”以及“钞(chao)”等等。
责任编辑:刘小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