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成人专升本毛泽东思想最新复习笔记3
●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具体形式: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地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反侵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是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中国GCD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
独具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GCD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政权的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述上准确鲜明,具有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双重含义。
●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二没收、一保护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知识点:
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GCD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2月会议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没收官僚资本,包涵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民族的”指在内容上反帝,形式上带有中华民族特性,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科学的”强调的是文化的科学内容。
“大众的”指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
2、 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知识点:
第一枪: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 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 中国GCD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 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 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 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 领导红色区域的GCD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 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GCD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 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 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人民军队的建设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 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 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 依靠人民群众。
2、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 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 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 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GCD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 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 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 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所决定。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 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 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