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话均衡:教育督导县(区)行”系列报道之五:巢湖市三个“均衡”破解城区“择校”难题
来源:优易学  2013-10-9 23:22:26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8月10日,是巢湖市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的第一天。家住巢湖城区河南网场的杨杰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自己家所属区域的城南小学新校址报名。“现在上学不存在,每所学校都差不多,当然是近一点好了。” 如今,在杨杰心里,分区域就近入学已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在五年前,甚至三年前情况却并非如此。每到暑假,巢湖居民就开始忙于“找关系托干部,只为孩子上三路(巢湖市东风路小学、巢湖市人民路小学、巢湖市团结路小学)”,而一些教育部门领导也不得不在亲朋好友的视线中“消失”:手机不敢开、办公室不敢呆、有家不敢回。

    “如今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日前,巢湖市教育局局长徐成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说出这句话并不容易,让徐成谋有底气的是,三年来,本着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的目的,巢湖市走出了一条主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我可以负责人地说,现在我们是无择校城市。”

条件均衡是前提

    和许多居民一样,家住巢湖市湖光新村的王强从刚当上父亲开始,就犹豫着以后要不要让孩子上湖光小学。和传统的“三路”相比,湖光小学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都差了一大截。前几年,王强甚至想在人民路小学学区范围内买套房子,举家搬迁,就为了给孩子上学。

    这样的经历,巢湖许多市民曾经体验过。5年前,好的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特别是一些热门学校每班容量达80-90人,学生连上厕所都得排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一个班只有20人左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普九”达标,解决孩子入学公平之后,如何实现学习过程的公平,让每个孩子上好学?特别在城市,择校风屡禁不止,靠禁、靠堵根本行不通,只有实现各校的均衡发展,才能让择校失去意义。

    办学条件均衡是各学校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政府的责任。几年来,巢湖市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主动投入城区小学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了城北小学、城南小学、湖光小学、光明小学,并利用新建小区配套的时机,进行新的学校布点。投入近四千万元高规格地兴建了世纪新都小学、城市之光小学、碧桂园学校和胡岗小学,并利用各种民生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九百多万元,对城东小学、朝阳小学等进行老校改造,使其面貌一新。

图片2
(图为该市高标准新建的城北小学新校区)

团队均衡是核心

    择校,择办学条件是表象,核心是择老师,择教育质量。条件均衡了,巢湖市教育局又拿出了破解择校难题的新招。

    首先是校长。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办好学校,离不开好校长。二00六年,巢湖市教育局建立起校长流动制度。一方面,让名校校长向相对薄弱学校流动,带去好思路、好举措,另一方面,从优质学校选择优秀的副校长到相对薄弱的学校担任校长,带去好经验,好办法。同时,还通过“上挂、下挂”的办法,让薄弱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到优质学校挂职跟班学习,或是让优质学校的副校长到薄弱学校挂职跟班培训,多方式送去好点子、启发好思路。此外,巢湖市教育局还为新任校长创造了各种岗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开阔眼界、拓展思路。

    据统计,三年来,仅城区十所小学先后有4位校长流动,有3位副校长到异校担任校长。同时,每学年安排4位副校长上挂下挂,所有的新任校长都参与了岗位培训。

    光有好校长还不行,还要有一个好的教师队伍。三年来,巢湖市教育局一方面利用布局调整、学校撤并的机会,将优秀教师优先调配到薄弱学校,另一方面利用新教师补充的机会,优先为薄弱学校解决紧缺教师,同时利用教师交流的机会,从优质学校动员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为薄弱学校培养学术种子、打开科研路子,并为薄弱学校教师提供高级别的培训。

    几年来,城区几所小学的差距在不断拉近,优秀的师资遍布各校,学生家长也越来越安心。如今,无论是传统的“三路”,还是其他学校,每个班级的人数都控制在46人以内。

管理均衡是保障

    经过几年的努力,巢湖市基本实现了全市无择校,主城区各学校达到了基本均衡。那么主城区的义务教育将迈向何方?“现在的均衡只是基本的均衡,我们希望能够达到高水平的均衡,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几年来,巢湖市将对薄弱学校的督导列为政府督学的常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在督导中逐步明晰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办学特色在督导中形成了;各种教育教学常规在督导中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也在督导中完善了;各校的办学特色也在督导中催生了。世纪新都小学的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在精细中推进。城北小学的少年军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也走到全市小学的前列。

    办学条件、教育团队、学校管理的均衡,带来了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均衡。现如今,“三路”独领风骚的格局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校的各领风骚、同步发展。择校,在巢湖已经失去了意义,成为了历史。

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巢湖市委常委、副市长 张受海    

    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征程上,巢湖市一直勇立潮头,活跃在探索、革新和实践的前沿。 目前,巢湖市的教育,已经从“有学上”进 入 到 “上好学”的阶段,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是,要让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阶层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受公平的优质教育,让每一位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它要求我们树立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类发展的观念。均衡发展不是 “ 削峰填谷”,而是在发展中实现均衡。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发展,而是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要求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注重内涵发展,使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获得学业成功。那种认为只要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处在同一水准上,就达到了教育均衡目标的观念,是不科学的,它忽视了学校内在发展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地域区位不同、历史文化积淀有别、生源差异等方面的不均衡,以及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之间的不均衡。我们要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