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文盲有29万,青壮年文盲率为9.6%。剩余文盲年龄偏大、女性居多、大多分布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扫盲的难度日益增大。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2.66%,辍学率也不能低估。为此,要认真制订好规划,继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原则,扎扎实实地抓好牧区“普三、普四”的义务教育,堵住新文盲;在省内实施“普九”的地区,要认真研究几年后,由于生育高峰带来的初中入学高峰所面临的校舍、师资严重不足,中小学生辍学及女童入学等问题,既要有数量,又要求质量,实切实做到“两基”并重并举。要建立完善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的年检复查制度,加强对“两基”的督导检查和复查工作,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努力抓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要规范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扫盲和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档案建设,提高县、乡(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之更加科学、规范。 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教育督导的行政监督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督导机构,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实施“两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教育部赴青海省扫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和调研小组 2007年7月23日 附件: 关于对贵州省扫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和调研报告 教育部扫盲工作检查组于200O年7月17日至22日对贵州省扫盲及“普初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检查组首先听取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扫盲工作实施情况的介绍,查阅了扫盲与“普初”工作档案资料。然后,检查组先后深入到贵州省经济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盲人口相对较多、扫盲任务较重,尚未实现“普九”的安顺地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进行了调查研究。检查组分别听取了安顺地区行署和所到紫云、关岭两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以及各级扫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关于扫盲和“普初”工作实施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观看了有关扫盲与“普初”工作的录像片和展览;查阅了扫盲与“普初”工作的档案资料;实地考察了所乡(镇)、村中小学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与乡、村于部、扫盲教师和部分脱盲学员进行了座谈,并采取认读、书写等方式对脱盲学员进行了抽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扫盲工作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据贵州省人民政府介绍,全省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青壮年文盲率为24.72%。截止1999年底,全省青壮年人口1920万人,青壮年文盲157.1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为8.2%。我们所到的紫云、关岭两县青壮年文盲率达到了教育部对三片地区2000年扫盲指标调整为85%以上的标准。 1999年,贵州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21%,辍学率为4.15%。全省86个县(市、区),已有22个县实现了“普九”,43个县实现了“普初”,有79个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了85%以上。 全省已建立了近8000所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对广大脱盲学员和农村劳动者开展了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扫盲后巩固提高工作。 贵州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关于扫盲工作经费问题的通知》要求,在省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1995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扫盲专项经费。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市)、县(市、区)也从农村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扫盲工作,对推动扫盲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贵州省是一个经济、教育基础落后,文盲众多的省份。其扫盲工作与其他省份相比,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一是地域辽阔,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农民居住相当分散;二是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民俗民情各异;三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诸方面原因,全省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多年来,贵州省各级政府和广大各族人民,高度重视教育,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开展扫盲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扫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一)各级领导重视,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积极推动扫盲工作。 贵州省各级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扫除文盲,提高民族素质作为兴黔富民的奠基工程。1994年以来,全省实行了政府与教育双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省政府与各地(州、市)政府(行署),省教委与各地(州、市)教委(教育局)分别签订了1994-1995年,1996-1997年,1998-2000年三个阶段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将扫盲工作列入了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内容。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全省建立了扫盲工作协调机构,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尤其是妇联、共青团在开展扫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扫盲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几年来,省政府每年都将扫除30万文盲的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地(州、市)、县(市、区、特区)政府,使扫盲工作的责任落到了实处。特别是1996年省委、省政府把包括扫盲在内的“教育三项任务”纳入了当年重点抓紧抓好的“十件大事”。2000年,省委、省政府又把扫盲纳入了全省“六项重点工作”中教育任务的重要指标,并实行每季度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制度。省教委高度重视扫盲工作,每年初均召开全省扫盲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扫盲任务。省教委还建立了扫盲工作的联系制度,把检查、督促、指导各地扫盲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经常到地、县及基层检查指导扫盲工作。扫盲工作做到了年初有部署,中期有检查、有小结,年终有总结、有评比,保证了扫盲任务的完成。 (二)多渠道落实扫盲经费,保证扫盲工作的顺利开展。 贵州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关于扫盲工作经费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多渠道落实扫盲经费。1995年以来,省财政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300万扫盲专项经费,部分地(市)、县也从农村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扫盲,保证了每年300万扫盲任务的完成。省教委每年印发扫盲教材30多万册,并按各地扫盲任务分解数专车赠送。同时,每年还安排40万元专款购置电视机、录像机等电教设备及实用技术培训录像带,充实完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巩固了扫盲成果。为了推动扫盲工作,使“学文化与学技术、扫盲与扶贫”有机结合,省教委与省科协联合编辑了《农村实用技术》丛书,近期已分送各地2万多套。我们所到的紫云、关岭两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尽其财力仅能保证全县教师工资,没有足够经费用于“普六”和扫盲工作。面对问题和困难,在两县政府的统筹下,教育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干部、群众,采取各种措施,群策群力,保证了扫盲工作的顺利进展。紫云县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管好用好扫盲专项补助款和下发的有关扫盲教材和资料。近三年来,上级教育部门共下拨紫云县扫盲专项补助款5.5万元,扫盲教材、试卷和脱盲证各2400多册(份),县教育部门及时分发到各乡(镇)、村组、校(点),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领导下,教师和村组干部配合,走村串寨,动员村民参加扫盲学习,动员家长送子女入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关岭县主要依靠地方财政筹集扫盲经费,其中一部分来源于教育费附加。1995-1999年,县级财政补助扫盲经费40余万元,各乡(镇)用于扫盲支出的农村教育费附加10余万元。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党政干部、村组于部和教师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个人出资买煤油、铅笔、书本和灯泡。 (三)坚持分类指导,狠抓重点、难点,全面推进扫盲工作。 贵州省是一个较典型的多民族的山区、贫困省份,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在扫盲过程中,全省坚持统盘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狠抓重点的原则,对于青壮年文盲相对较少、非文盲率已达到95%以上的县(市、区),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达标后巩固提高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和贵州省《关于认真做好扫盲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继续扫除剩余文盲,最大限度地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扫盲成果,降低复盲率和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而对于毕节地区、六盘水市等几个文盲人数较多的地区和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及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在85%以下的县,则根据文盲分布的实际情况,指导地方制定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扫盲工作,并在每年下拨扫盲经费补助款时,向这些地区给予优先和倾斜。为了推动扫盲工作,省教委建立了扫盲教育的逐级验收制度,扫盲验收试题库,并加强了扫盲工作档案资料和管理。省教委每年都要表彰一批在扫盲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同时与省妇联定期评选“双学双比”先进单位和个人。 (四)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省教委先后三次修改了《农民识字课本》,扫盲教材内容增加了有关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技术知识和妇幼卫生、家庭教育以及持家理财等内容,还特别增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关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等内容。同时鼓励地、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写扫盲和扫盲后辅助读物,少数民族地区辅助教材还可增加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知识。有些地方根据少数民族喜爱对歌的习惯,将有关教学内容编写成山歌、情歌等,使扫盲教学丰富多采,收到较好效果。 (五)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个环节工作,提高扫盲工作实效。 从长远观点看,杜绝新文盲的产生是扫盲工作极其重要的环节。九十年代以来,贵州省基础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新文盲的产生。1999年底,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21%,小学辍学率为4.15%。全省已有22个县实现了“普九”,43个县实现了“普初”。紫云县为加强“普初”和扫盲工作,从1997年起明文规定,取消留级制度,不准学生留级,实行乡(镇)政府下发入学通知书制度,对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和监护人采取一定的行政干预政策;对特困学生采取减免缓交学费的办法,同时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多渠道救助失学儿童入学,狠抓适龄儿童入学,努力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最大限度地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对已产生的文盲,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文盲人数较为集中的村寨,就利用学校,由教师白天教学生,晚上教扫盲学员;在文盲较分散的地方设扫盲点,或者在村干部家里,在文盲对象家里,就近集中学习。为了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关岭县在边远村寨办起了义务教育补偿班,如白水镇滑石哨村义务教育补偿班办得比较有特色,村里聘请了两名文化较高的青年担任教师,他们一边教文化,一边搞民族工艺品的编织技术培训,同时还排练了一些民族小歌舞,增强了广大青年的学习积极性。关岭县还在农村普通小学高年级开设实用技术课,把学文化和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规定农村教学点,一律要求办到四年级,达不到办学规模的可采用复式教学,防止新文盲的再度产生。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我们在紫云、关岭两县调查期间发现,从普及初等教育和扫盲工作的现状来看,普及标准还不是很高,基础还比较脆弱。在与当地领导和干部座谈中,反映出一种厌战松劲情绪,特别是在面对教育经费投入上,有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我们希望贵州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认真分析全省当前“两基”工作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