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 现将对你省扫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和调研报告印发给你们。希望根据与报告所提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进一步推动扫盲及义务教育工作。 附件:关于 省扫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和调研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 二〇〇〇年九月十四日附件: 关于对云南省扫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和调研报告 为了解西部地区扫盲工作规划进展情况,研究在西部大开发中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扫盲工作的经验和问题,根据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及有关文件要求,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国家督学为主的一行四人,于2000年7月10-16日对云南省扫盲工作及“两基”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和调研。 督导组首先听取了省教育厅领导关于全省扫盲工作的汇报,查阅了有关材料,并与教育厅有关处室同志进行了座谈。然后,督导组先后到了昆明市属寻甸县(计划今年实现“两基”)和曲靖地区属师宗县(已经于1999年实现“两基”),及两县所属7个乡镇,3所初中,11所小学,3所独立设置的乡村农技校,10余所附设在中小学中的农技校。在两县听取了县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关于扫盲工作的汇报,召开了人大、政协、扫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座谈会,查阅了县、乡镇、村(校)有关扫盲工作档案材料。在乡镇和村里与干部、扫盲教师、脱盲学员代表进行了座谈,并采取认读、书写等方式对脱盲学员进行了抽测。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扫盲工作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一)青壮年非文盲率情况 据云南省教委介绍,全省l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15周岁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5.44%,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为23.9%。近十年来,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近400万人。截止1999年底,全省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为10%左右。我们所到的寻甸、师宗两县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都已经达到教育部规定了三片地区2000年前85%以上的标准。 (二)普及初等教育情况 截止1999年,云南省全省128个县(市、区)中,已经有116个达到了普及小学教育标准,所辖人口覆盖率为89.l%,全省小学入学率达到99.0%,小学阶段辍学率为1.9%。寻甸、师宗两县小学入学率都在95%以上,辍学率都在1%以下。15周岁人口非文盲率分别为O.66%、O.23%。 (三)脱盲人员巩固情况 近十年来,全省参加脱盲人员巩固提高班29万人次,近三年有19.7万人次。寻甸、师宗两县近三年脱盲人员复盲率分别为3.1%、1.9%。 (四)扫盲和成人教育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乡、村成人学校办学情况 目前,全省共建立了12464个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其中有104个乡镇农技校成为省级示范学校,每年对400-500万脱盲学员和广大农民进行文化和技术培训。19O6年以来,在四届中华扫盲奖中,共有28个单位和56个个人获得中华扫盲奖。寻甸、师宗两县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都是100%,村级办学面分别是98.3%和100%。 (五)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情况 1994年以前,云南省每年投入扫盲经费500万元,1995年增加到138O万元,1996年以后,每年投入1600万元。同时,各地市、县也积极从有限的财力中划拨出成人教育经费和扫盲专款。寻甸、师宗两县农民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1%、3.1%。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云南省是一个集民族、边疆、山区为一体的西部贫困省,由于历史原因和其它一些客观因素,其经济和教育基础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比较高。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省15岁以上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分别为37.5%和23.9%。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扫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到位,切实把扫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 云南省全省上下把“两基”工作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成人教育当作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奔小康的基础工程来抓。各级政府都把“两基”和扫盲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普遍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齐抓共管的扫盲体制。同时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全民参与教育、参与扫盲的意识,认识到扫盲是“执法之举、兴农之举。强国之举、爱民之举”,形成“有文化的人都来教、不识字的人都来学”的良好氛围。 2、政府行为到位,强力推进扫盲工作。 扫盲工作的政府行为在云南省各级得到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三个保障”: 第一是组织保障。省、县都成立了扫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政府领导任组长,公安、统计、财政、农业、科技、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参加领导小组,许多乡镇也设立了相应机构,有的村还成立了扫盲工作小组。扫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扫盲工作。 第二是制度保障。为使扫盲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建立了双线目标责任制。县、乡、村政府逐级签订扫盲合同;县教育局、各乡镇中心学校、村完小逐级签订扫盲合同。行政和教育两条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都实行承包责任制,行政包发动、入学、巩固、解决办学条件;教育包扫盲教学、脱盲、建档立卷。 建立了人大听取审议政府关于扫盲工作报告的制度,及政协委员视察、调查扫盲工作的制度。 建立了扫盲工作检查、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每年省对县、县对乡镇开展扫盲工作的检查和评估验收,对于扫盲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以促进扫盲工作的开展。 第三是经费保障。几年来,各级政府克服贫困地区经费不足的困难,下大力气增加扫盲工作的经费投入。省里近几年每年投入1000多万用于补助扫盲工作的开展;寻甸县在经费投入上,无论县财力如何紧张,每年都要列出一定扫盲专款,96年以来每年投入扫盲专款不低于5万元。师宗县从199O年起,每年按扫除文盲指标每脱盲一人补助7元,同时要求各乡镇财政同等补助。1996年以来,全县用于扫盲的各级专款767万元,教育费附加用于扫盲325万元,捐集资、贷款和勤工俭学收用于扫盲的1O5万元,三项共计697万元。两县农民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1%、3.1%。各级扫盲经费的落实,为扫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措施到位。 为使扫盲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结合本省实际,云南省及所到县都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开展扫盲。 第一,摸清底数,建挡立卡。 随着“两基”工作的开展,云南省要求各县建立“两基”规范化的档案。并发文件对文件档案的标准提出要求。师宗县从1995年起,统一印制文化户口册、文化状况花名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做到一户一册,青壮年人口一岁一册,不漏户,不漏人,滚动管理,最近又安排专人利用电脑参与档案的整理和分析。使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得以反映,为出台政策和制定扫盲工作规划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今年3月8日,省教委又下发了《关于规范扫盲教育管理基础工作的意见》对于扫盲工作年报、数据统计和档案管理又提出了要求。 第二,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工作。 云南各地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文盲主要分散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且妇女文盲的比例大。这些人居住分散,年龄偏高,流动性大,给扫盲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针对这些特点,各地坚持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扫盲工作。首先,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先扫除青少年文盲,然后是青壮年文盲,先扫除经济发达地区文盲,然后是经济落后地区文盲,循序渐进,实现最后目标。其次,在学习内容上,把学文化与学习法律、时事、人口理论和政策相结合,与生产生活知识和农业科技的传授相结合,与民族习俗及文体活动相结合,变枯燥为喜闻乐见,增强了学员学习兴趣,强化了的自觉意识。第三,在办班形式上,采取集中办班与分散承包相结合的办法,农闲、节假日集中学,平时则采取子女教父母、夫妻互教互学、村小教师包教的方法,灵活多样,拾遗补缺。第四,在教学阵地上,在建设独立设置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同时,在条件不足的地方,实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一室两兼用”的办法,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的阵地,利用学校教室在晚上,节假日开办扫盲班,对于居住分散的文盲对象,有的教师还上门组织个人或小班教学,使每个文盲学员都有书读,有课上,扎扎实实开展扫盲工作。师宗县彩云乡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小黑板工程”,教师把教学内容写在小黑板上,由学生带回家教父母学习。他们还制作了128块“识字牌”插放在村旁路口,以供文盲平时识字用。 第三,堵扫结合,标本兼治 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对于开展扫盲工作、巩固扫盲成果是中十分重要的。多年来,云南省始终坚持“两基”并重并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大力推进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入学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入学率,严格控制辍学率。寻甸县为提高小学“四率”采取了九项措施,一是县委、县政府把“四率”的巩固情况纳入乡镇于部考核内容;二是实行中小学生流失报告制度;三是县教育局成立“教学问题研究领导小组”,定点、定期进行研究;四是乡镇成立教育执法领导小组;五是建立辍学学生救助基金和民政救助困难学生办法;六是建立《适龄儿童入学通知书》制度,对无理辍学者进行处罚;七是实施好“希望工程”对困难学生的救助项目;八是开展勤工俭学,进行自助;九是加强师德教育,严禁体罚、驱赶学生。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新文盲的产生。 另一方面,各地认真抓好脱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严格控制复盲。对脱盲人员进行文化、科技方面的反复培训,寻甸县每年培训达5OOO余人,不仅极大促进了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效控制了脱盲人员复盲率。 第四,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以扫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为主要力量的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团体,在开展扫盲工作中各司其职,共同参与或支持扫盲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各级妇联组织认真组织开展妇女“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并把扫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农业、科技部门组合科普推广,广泛开办扫盲班、脱盲人员巩固提高班,把扫盲与科技教学结合在一起。财政部门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扫盲经费。公安、统计部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青壮年文化情况调查工作;宣传、广电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相关宣传。文化部门通过“文艺下乡”开展扫盲教育;工会、共青团分别在“职工之家”、“青年之家”组织丰富多采的活动,开展扫盲和有益的文化生活,一些地方组织寒暑假返乡大、中专在校生组成“青年志愿扫盲工作队”,下到村里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扫盲。 第五,对特殊地区的扫盲工作进行重点突破。 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4%。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相当落后,文盲比例高,又由于语言障碍,给这些地区的扫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云南省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制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的办法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