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正市场化的价格确实是要迫使一些竞争力低下的企业退出建筑市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大部分原因是包袱过大,导致成本提高,而管理上的效率和技术装备上的优势却也是一般小型施工企业(承包队等)难望其项背的。目前工程价格难以放开的最重要因素是政府耽心一旦放开会使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难以承受而被迫倒闭。但是目前这一忧虑已逐渐被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而抵消。事实上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是目前建设市场的主要供给方,并且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技术、管理、装备上具有绝对优势)。
4.在目前建设市场中供大于求的局面下,放开工程价格必然导致工程价格水平全面下降。价格下降是否导致部分承包商为追逐利润而偷工减料从而促使工程质量进一步下降。这又是政府耽心的一个问题。大多数业内人士都有这一忧虑,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价格下降不是质量低劣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企业追逐更高利润的天性。目前国内建设市场中建设监理制度以及质量问题终身追究制已从理论上堵塞了承包商偷工减料在低价中盈利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能以低价必然导致工程质量低劣为借口阻碍工程造价管理的市场取向改革进程。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已成为制约建设市场发育的瓶颈,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地步。
(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方向——市场取向
为什么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以市场为取向,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因为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以市场为取向的,而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外。那么什么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就是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改革。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以市场取向就是最终要建立由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
现在工程造价管理界有一个现象,往往一谈市场形成工程价格就转为谈定额要不要的问题,于是大谈定额的重要性,既然定额不能取消所以价格也不能放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我国定额的特殊性——量价合一。定额的原义是消耗量的标准,加上条件就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特定施工方案。但是在五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价格长期人为地固化,为了简化计价工作,定额管理部门遂将定额中配以价格,形成了“量价合一”的定额。
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并不反对定额中消耗标准部分,而是反对将价格固化在定额之中,形成定额单价。相反大多数业内人士和经济学者非常赞赏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定额体系,认为这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宝贵成本资料,可以为政府、业主控制投资、承包商控制施工成本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定额中有价,并且大多数招标工程实施标底评标制度,而标底是根据量价合一的定额编出来的,低于或高于标底一定程度即为废标,这样就变相地管制了工程价格,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弊端的出现。
因此,现在最紧迫地任务是使定额中量与价分离,使消耗量成为国家标准,使价成为市场信息。对定额要实行管量不管价的原则,对于消耗量,我们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都要认真制订统计样本,认真取样,认真编制,使我们的定额消耗标准真正符合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当今知识时代的要求,反映我国的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实际上要实现计价模式的根本转变。
(三)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
前段提及的定额改革,实际是改革我国现存的计价依据。事实上,许多省份一直致力于计价依据的改革,从量价分离到综合单价或者基价,都体现了计价依据市场化的改革。但是大家有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计价依据是依赖于计价模式而存在的,计价模式不作改变,计价依据不会根本变化。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价模式是采取定额概预算制度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标志就是计划色彩浓厚,消耗是法定计划的。人工价格是计划的,材料价格是计划的,机械台班价格是计划的,所有的调整均要经过计划部门批准。这种模式一直沿袭到八十年代,以广东及深圳首先放开材料价格为开端,这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计价模式必然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不相吻合,也必然与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在这种来自市场的压力下,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不得不相继放开其他价格,对于费用定额也提出了“分类竞争”的原则。也由于为了适应快速报价的要求,一些沿海省、市开始编制工程综合单价(或称基价),这种综合单价(或基价)仍是一种“量价合一”的定额,虽然定额管理部门明确指出:第一,这种单价是指导性的,第二,各种价格是有基期的基期价格,而即时价格,可以从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信息或网络上查定。但是由于这种定额它采用的价格是一种综合单价,是将各种工料和价格从市场上采集后编制成直接费,然后以人工费为基准参照费用定额把各项间接费(包括利润、税金)分解到各分部分项工程合成为综合单价,这仍然是一种计划的综合单价,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而成的,所以我们称这种计价模式为“过渡时期计价模式”,相应的这种综合单价(或称基价)即为过渡时期计价依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