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务—水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优易学  2011-9-3 18:49:17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南水北调支撑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有条件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水资源配置,不必囿于局部地区自生自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是我国的长期国策,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应满足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缺水地区要节流也要开源,丰水地区也要使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目标必须通过大范围的水资源配置来实现。
  我国的南水北调指从南方丰水的长江,向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引水,是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大水量的水资源配置工程。这一宏伟构思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的认同,众多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方案论证,形成从长江东、中、西三条线路引水的基本格局。东线从长江下游江都引水,沿京杭大运河向北逐级提水北送,主要向华北平原东部供水;中线先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还可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沿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 西部新建输水总干渠,向华北平原中西部自流供水;西线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穿越巴颜喀拉山脉进入黄河上游,主要向黄河上中游各省区供水。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位于平原地区,工程难度较小,社会经济基础较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已提到实施的议事日程,但在是否必须调水、先上东线还是先上中线等若干重大问题上意见纷纭,争论激烈,使决策层难于拍板定夺。可欣慰的是时光在争论中流逝的同时也加深了前期研究工作,华北平原的水资源危机日益明显,黄河断流、海河干涸、淮河被污染,地下水连续超采水位下降、地面下沉、建筑物开裂等等触目惊心,尽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更加取得广泛的认同。
  进入21世纪以来,南水北调的规划研究进入新阶段,完善了总体规划,高层次协调取得各方面虽不尽满意却能接受的实施方案,创建了准市场机制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终于开工。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是我国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新里程碑,国务院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和专门的正部级办公室,足见此项工程的重要和复杂以及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规划的时间表,中线工程在2010年前可把汉江水送到北京,并在此前可以承担过渡性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如先从河北省的黄壁庄等几座大水库引水应急等,保证首都北京的供水安全,保证2008年奥运会有一个优美的水环境。更重要的是京津华北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从此可得到长江水资源的可靠支撑,水环境也会得到修复和改善。
  水资源配置亟待规范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规模宏大涉及面广,其中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主体工程有:输水总干渠和天津干渠共长1400多公里,渠道上还有跨越大小河流、与公路和铁路交叉、以及控制和调配水流的建筑物近2000座;水源建设需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安置约30万库区移民;还要为消除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并改善生态环境,兴建“引江济汉”等四大项补偿工程。整个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土石方约10亿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约2000万立方米。南水北调只是华北平原的补充水源,以防止采用过高的标准,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和投资。要达到预期的水资源配置效果,还必须完成大量的配套工程设施和完善的管理机制。
  东线一、二期和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只满足了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即使按总体规划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的建设后,年均调水总量也只有450亿立方米,与早期规划和当今一部分人的期望仍相距甚远。
  20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研究的初期阶段,曾组织过大范围的需水调查和预测,认为要解决北方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需从长江及西南诸河流引水5000亿立方米。近些年,南水北调问题引起水利界内外部分领导、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又提出一些设想,共性是目标宏伟、调水量和距离、范围特大,且不说实施的可能,就是前期研究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国对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单位都有严格的资质要求,而对于南水北调这样特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规划工作却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从当今工程技术水平看,通过筑坝、提水、隧道和渠道,想怎么调水都有可能,但要结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科学地研究比选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却是一项艰巨而必须由主管部门主持完成的任务。为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任重而道远。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