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精讲讲义(3)
来源:优易学  2010-1-9 12:14:5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二、项目分析
  实际上是通常所说的工程分析,工程分析在环评中十分重要,我们常说:“环评必须掌握工程特征和环境特征”项目分析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掌握工程特征。大纲要求的内容包括:
  (1)分析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等,给出污染源强,非污染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生态影响的因素和途径;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和要点
  1)名称、地点、建设性质 
  2)内容、规模、方案
  3)原辅料、燃料消耗、落实污染物去向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性的体现)
  5)占地及绿化
  6)工作制度、劳动定员(计算年源强用)
  7)投资、进度(确定环保投资,施工期影响)
  8)生产系统物料平衡
  9)主要污染源及污染控制措施(名称、产生量、净化率、削减量、排放方式)
  (2)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根据生产工艺、装备水平使用清洁能源情况、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产污指标、废物综合利用指标、结合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已发布的)、行业统计分析结果,以及国内外类似企业先进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清洁生产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按实际情况进行,已发布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按标准分析对照,没发布的,则按行业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3)分析计算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情况;
  (4)不同工程方案(选址、规模、工艺等)的分析比选。(即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分析。主要从环保角度出发,对项目设计的多个生产工艺方案、总图布置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时期建设规模进行合理性分析。确定选址、总图布置的合理性。)
  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与环境保护目标;(重点)
  通常根据项目厂址地区环境特征、所排污染物、确定项目环评的敏感区域、敏感点和保护目标,并列图表说明,表上应说明方位、距离、环境功能。
  (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1)导则的要求
  2)评价等级、功能区划的要求
  3)项目排污种类及地区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以此确定各监测点的监测因子
  4)建厂地区自然条件(污染气象、海潮、河流季节、植物生长)及监测条件
  (3)评价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监测结果,依据标准,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   
  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
  (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根据排污种类、结合拟建厂址地区环境要素,识别项目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环境要素,采用矩阵表并按施工期、生产期、服务期满(渣场、垃圾填埋、核设施等)分别进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社会)的识别,在识别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特点,将评价因子列出清单,筛选出评价因子(特征因子、关心因子等)。
  (2)判断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工程(如排放量大、特殊因子)结合环境敏感性和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判断项目建设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主要环境问题。
  (3)选择评价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毒性鉴别标准等根据地方功能区划及环保局的批复,结合项目排污,确定采用标准和级别。若未划定功能区划则依据质量状况提出建议标准,待环保局批准后按批准意见执行。
  (4)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各环境要素的环境保护要求;根据排污量按照导则要求确定工作等级和范围。
  (5)确定评价重点根据排污特征、厂址区域环境现状敏感性,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解决的问题确定评价重点。
  (6)设置评价专题根据排污特征、要素敏感性、结合有关影响评价要求,设置相关的影响预测评价专题。
  (7)选择、运用预测模式和评价方法
  (8)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主要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
  五、环境风险评价
  (1)识别重大危险源并描述可能产生的风险事故
  (2)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
  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1)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对项目投产后各大气污染物按执行标准进行排放浓度速率双达标。水污染源按执行标准进行排放浓度达标排放分析。超标的要提出修改控制措施。
  (2)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和预期效果;针对环保措施分析技术成熟性、运行可靠性、控制效果稳定性进行分析,对采用的措施,根据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的措施以及先进技术,从技术上、经济上对措施的可行性、合理性、先进性进行分析,并分析其预测效果。
  (3)分析生态影响保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4)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情况;总量控制指标必须建议在达标排放基础上。新建项目依据地方排污总量调控计划安排总量;现有企业依据现有排放总量指标及地方环保局的要求根据评价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比分析投产后总量控制的可达性及效果。
  (5)制定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根据项目规模、排污特征、环境特征,提出监测管理计划要求,即:建立管理机构、职责、计划;某些大型项目要求建监测机构,确定职责、仪器配置计划。
  七、环境可行性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建设项目规模合理性: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排污量能否满足当地容量厂址选择合理性:生活区与生产区的相对位置合理性、厂界外敏感点是否得到合理避让、减轻某些污染物对厂界外敏感点的影响;工艺路线是否顺畅、生产物流能否顺畅节约能耗,降低排污量选址选线及布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是否避开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同时不对敏感目标造成直接危害
  ·是否符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规划的要求
  ·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
  ·从区域或大空间长时间范围看,选址选线不影响区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潜在的地区或目标。
  说明规划方案分析,提出优化方案设计的评价结论。
  (2)判别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性
  通过各专题分析评价,综合分析预测、评价的正确结论;并通过综合分析确保各条结论的正确性;评价结论不能与报告书中相关内容说明发生矛盾和偏差,以及某些结论的绝对化。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wangpeng6151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