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梅里亚(中国)动物保健公司生产事务总监李树德也介绍了中国药品政策及其对冷链物流管理的影响。他在会议中谈到,中国冷链设备行业预计每年将达到15%-20%的增长,并且中国2007年的医药保健品贸易额达到36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成为全球第六大医药保健品市场。然而,目前中国冷链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单一功能物流服务提供商,缺乏有效的整合,信息化程度较低等。这成为中国医药冷链行业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
在监管方面,中国目前主要的监管部门就是新合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出台的法规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00年7月1日),规范对经营药品销售、运输、储存等方面问题;《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6月1日)对疫苗接种过程中运输、管理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以及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2006年3月8日)。同时,中国政府非常鼓励发展医药配送系统,建立医药配送中心。
由此,李树德认为中国冷链行业会面临对行业的管理、监控、国际国内药品质量标准统一等问题。所以,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发展,投放市场的生物药物和疫苗越来越多。在巨大机遇的面前,我国药品冷链行业更应该是政府和企业协同共商,尽快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标准,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医药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大挑战
上海物流研究院院长,中国物流协会副主席朱道立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冷链发展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相关标准的制定出台,还应该加大对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力度和人才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和更新。朱道立教授通过对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人才现状深入浅出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大规模、比较正规的、能够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的物流公司还比较少,还有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这样不仅破坏了冷链物流市场秩序,产生恶性循环,而且更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三方物流本身也要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尽快使其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这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合作过程。而政府相关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强化冷链操作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企业也应该自觉自律,遵守行业制定的标准。同时,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尽管有些企业投入大,设施先进,但在管理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同样,国外专家也非常关注中国冷链市场的发展。澳大利亚冷链中心主席Anthony Grant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冷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完全真正解决好冷链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需求旺盛的冷链市场当中,还没有一家在国内国外中表现出色的冷链企业。
Anthony Grant认为:冷链管理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概念是什么,一切需要温度控制或温度管理的产品都是冷链中的一部分,这包括从价格便宜的牛奶制品到名贵的金枪鱼,这些产品在冷链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所以冷链管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对产品的“风险”管理。
澳大利亚冷链中心从2000年年初就开始对全球的冷链企业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将冷链视为一条从生产商到终端客户的“整体链”,并且大多数研究机构也只是注重于对冷链某个环节的研究,忽视了冷链的整体性。根据对数百个处理温度控制产品(包括进出口和国内)供应链的研究、评估和验证,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缺乏冷链管理培训和冷链工作标准,企业缺少冷链相关知识等。
Anthony Grant还介绍了澳大利亚冷链中心耗费8年时间开发了一套名为“澳大利亚物流保证(Australian Logistics Assured)”冷链认证系统,能够适用于任何国家。
此外,锦江麦德龙物流分销中心经理吴小兵、玛氏食品物流总监孟琦和香港物流科技及系统公司高级顾问经理相元勇就冷链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的相关问题展开互动讨论。
他们一致认为企业只片面地看到冷链物流过程中的高成本支出,而没有使用整体成本的概念;企业比较注重单价成本,而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使用合格和优质的物流服务商来减少货物损失等,这些都反映出目前中国冷链行业普遍存在认识偏差、行业自律较差等问题。但随着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越来越严,认识度越来越高,零售终端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正规冷链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引用这次会议主题Allan Karr药品商业经理所谈到的一段话,“从产品生产到达客户的过程中,冷链管理都需要改善,反思我们是否处在冷链中的薄弱环节呢?有很多机会让我们加强有效的冷链管理。”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