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工业企业物流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关键是观念滞后,将物流看作是企业生产的关键和企业形象的灵魂的只是各行业的少数龙头企业,总体上,现代观念物流远未被企业所认识。
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
物流管理不畅,时间、空间浪费大,流程混乱,直接阻碍了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占用大量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我国工业企业重视的是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流程,而物流一直受不到应有的重视,领导层忽略了由物流绩效提高而带来的企业整体效益的增值效应,没有把物流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关注。
在我国工业企业的物流活动中,订货、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仍然是割裂的、分散的,存量的物流设施和能力得不到整合,部门、行业分割现象严重,不能实施完整的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国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972tkm(吨公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指标分别为870tkm和 700tkm;但美国一辆货车的工作量等于我国20辆车的工作量;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在3到6个月左右,这一时间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工业企业物流组织是工业企业中物流输入、流转和输出及相应信息流的流动所构成物流系统的核心。改革是为了实现供应、生产及销售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和高效性。
企业物流组织的战略引导
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世界上许多跨国公司,如IBM、戴尔(Dell)、沃尔玛、丰田、尼桑和耐克等公司,通过科学的物流战略而获得由物流绩效带来的显著提高,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明显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企业也从物流战略创新中获得了巨大收益。海尔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发展成向“世界500强”冲击的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创造了中国家电业发展的辉煌业绩。其中很重要的经验是海尔充分推行物流资源重新整合,使物流能力成为海尔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向客户提供最高附加值服务作为海尔集团公司的物流发展战略目标。在为时三年的物流战略改革之后,集团对外统一了物流形象,获得了供应商更多的降价空间、供应物流物料质量提高、库存资金和仓库面积大大减少等。张瑞敏认为:“战略创新是方向,观念创新是先导,组织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手段,市场创新是目的。”
按照企业战略的层次理论,物流战略属于职能层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按照专业职能将事业部级竞争战略进行具体落实和具体化。将企业的总体战略转化为职能部门具体行动计划。企业可以把物流战略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层、结构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客户服务战略属于工业企业战略层次的物流战略,影响其他物流战略内容的制定;渠道设计战略和网络战略则是结构层次的战略,决定企业物流系统的建立;仓库管理战略、运输管理战略和物料管理战略处于职能层次;最后属于执行层次的是信息战略、程序管理战略、设施管理战略和组织管理战略,这些都与企业物流战略的实施有关。当然,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企业在物流战略的类型的选择上是有差异的: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的企业倾向于物流战略各环节节约成本;而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企业更倾向于物流战略各环节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而基于时间的反应式,物流战略更好的平衡了物流服务质量和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特定行业的选择是必要的。没有任何物流战略,遇事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性,是一些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得已的选择,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成长需求的推动,这种现象必将有所改观。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