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肺胀”等范畴。其病是因脏腑虚损及外感时邪,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常,不能随阴阳而出入,气迫于肺,不得宣畅,久之肺脾肾虚损,正气衰微,气阴两伤,阴损及阳。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外寒内饮型:证见咳嗽喘促,倚息不得平卧,心悸胸痞,痰多白沫,身痛体重,肢体浮肿,发热恶寒、舌苔白腻。
2.上盛下虚型:证见心悸头晕,咳嗽短气,喘促不利,痰多色白。胸闷,形寒肢冷,尿少浮肿,舌淡或紫暗。
3.肺肾两虚型:证见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胸胁满闷,心悸烦乱,不得平卧,神疲易汗,或见下肢浮肿,舌淡苔腻,脉细弱等。
南沙参30、黄精30、广地龙30、苏子30、桔梗10、全瓜蒌15、桑白皮15、沉香6(研未冲服)、赤芍8、熟地15、补骨脂12、麦冬15、防己9
[加减法]:
⑴痰难咳出加礞石15枳实10
⑵高热加青天葵15柴胡9
⑶喘息甚加葶苈子30射干12
⑷烦躁不安加石菖蒲9胆南星12莲子芯3
⑸脾虚者加党参15白术12
⑹有瘀血加丹参18桃仁10
⑺阳虚加熟附子12肉桂3
⑻全身浮肿加甘遂末0.5克(冲服)泽泻10
⑼出汗不止加浮小麦30牡蛎30龙骨20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