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脑内血肿 | 手术适应症 |
2.蛛网膜下腔出血 | (1)病因 (2)诊断和鉴别诊断 (3)临床表现 (4)处理原则 |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近年来,出题有增多的趋势。
高血压脑内血肿
1.常见的出血部位
(1)外侧型,位于内囊的外侧(大脑皮质下及壳核);
(2)内侧型,位于内囊的内侧(丘脑、脑干);
(3)小脑型,位于小脑半球。
2.病情分级
Ⅰ级:轻型,病人意识清楚或浅昏迷,有轻偏瘫。
Ⅱ级:中型,病人昏迷,有完全性偏瘫,瞳孔等大或轻度不等。
Ⅲ级:重型,深昏迷,有完全性偏瘫,去大脑强直,双瞳孔散大,明显的生命体征紊乱。
3.手术适应证:手术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
(1)对于外侧型及小脑型出血经短时间非手术治疗及密切观察,病情继续加重时应手术治疗。
(2)对于内侧型出血及病情Ⅲ级者不宜作为手术治疗的对象。
(3)高龄且有系统性疾病,如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时,不宜作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1.概念
蛛网膜下腔出血(SH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它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70%~80%属于外科疾病。
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急性脑血管意外的15%左右。
2.自发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前者较后者多见。其他原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多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但均属少见。
3.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患者发病突然,发病前多数病人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患者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半数病人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以一过性意识不清多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死亡。20%患者出血后可抽搐发作。
有的患者不出现眩晕、项背痛、或下肢疼痛。脑膜刺激征(颈部抵抗,克氏征、布氏征、拉赛哥氏征阳性)明显,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天内出现。多数病人出血后经对症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意识情况和生命体征好转,脑膜刺激症状减轻。
颅内动脉瘤在首次破裂出血后,如未及时治疗,一部分病人可能会再次或三次出血。死于再出血者约占本病的1/3,一般多死于六周内。也有数月甚至数十年后再次破裂出血的。
(2)颅神经损害:以一侧动眼神经瘫痪常见,占6%~20%,提示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或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3)偏瘫:本病在出血前后产生偏瘫和轻偏瘫者约占20%,是病变或出血压迫运动区皮质和其传导束所致。
(4)视力视野障碍:蛛网膜下腔血液可沿视神经鞘伸延,眼底检查25%患者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这种出血在发病后1小时以内即可出现,这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力证据。出血量过大时,血液可浸入玻璃体内,引起视力障碍。10%~20%患者可见视乳头水肿。视交叉、视束或视放射受累则产生双颞偏盲或同向偏盲。
(5)约1%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还可出现颅内杂音。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数日可有低热,属出血后吸收热。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