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脑梗死患者的心态分析及护理
来源:优易学  2011-5-16 17:20:5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医药书店

心理问题是所有患者都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医学界同仁的共识。脑梗死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它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各种不良的心理都有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促发因素和复发因素,因此加强心理护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1]。

  1.心态分析

  脑梗死是突发性疾病,患者毫无思想准备,且此病变化多端,病程长,恢复慢,愈后差,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的心理变化。

  1.1 恐惧心态 脑梗死患者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其幸存者可以遗有意识、感觉障碍、瘫痪、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和痴呆等症。一般来说,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丧失生活劳动能力,需人照顾,因此神志清醒者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

  1.2 悲观心态 患者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服侍,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产生悲观消极心态,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个别患者有自杀倾向。

  1.3 急躁心态 由于病程长,恢复慢,有些患者总觉得医护人员打针、发药慢,对恢复期的语言及肢体训练缺乏信心。

  1.4 孤癖抑郁心态 此病恢复慢,愈后差,少数患者表现闷闷不乐,对周围反应冷漠,对治疗缺乏信心,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护理特点

  ①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②护理人员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入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③开展心理护理不仅有效地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心的康复;④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⑤不良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尽早消除不良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