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2分)
(2)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人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3分)
【分析】本题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判断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标准。
解答本题必须紧密联系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关于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标准。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要指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由党的理论和纲领来决定的,而非其成员来源;其次回答党员的非无产阶级成分虽不决定党的性质,但也确实给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最后回答因为党的理论和纲领的先进性,同时坚持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建设才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根本之举。
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答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活动要有法律来保障。(1分)
(2)但是法律无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一切问题,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法律的制定及实施也是以一定的道德标准为基础的。(3分)
(3)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也要受道德规范。(1分)
【分析】本题考点: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活动要有法律来保障。”这一认识。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人们的经济活动要受法律的约束与保障,同时指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次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样需要道德,最后要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法律与道德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4.邓小平在领导中国GCD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1分)
(2)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2分)
(3)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5分)
(4)这证明中国GCD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2分)
【分析】本题考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解答本题时建议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毛泽东逝世后,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已成为我党的事关全局性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对待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曾反对过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两个凡是论”,一是“根本否定论”,同时简述它们的危害;其次,说明邓小平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科学评价的两个基本点;最后,阐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3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
(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2分)
(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5分)
(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3分)
【分析】本题考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差额有所扩大是客观事实,进而分析其双重社会效应;其次,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概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的经济根据;最后,联系社会主义的目标即共同富裕,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五、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4分)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分)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3分)
【分析】本题考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双反相互转化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意义。
第一问,材料1说明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污染、浪费,其表面原因是工业污染排放量大,农业传统的漫灌方式落后,材料2说明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等,表面原因是滥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开采地下水。上升到哲学高度,导致水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以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
第二问,材料3指明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方法,即海水淡化工程。这一现象体现了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因此海水淡化既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创造精神。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制约我国海水淡化的根本点在于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第三问,材料4说明人的主观目的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材料中的农民遵循自然规律,以节水为出发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择既高效又节水的种植业品种,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结合起来,最终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