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革命转变问题
B.统一战线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E.党的建设问题
【答案】BCE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GCD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因此选项B、C、E正确。
选项A的革命转变理论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确立的,D项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
23.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主要点包括
A.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B.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以国家统购统销为主体,以个体经销代销为补充
E.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答案】BCE
【分析】本题考点: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陈云同志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指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计划为主体,以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因此选项B、C、E正确。
选项A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D项的表述不够全面,都不正确。
2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重要表现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及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文明搞好了,也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制度保证不屑精神文明的范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的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因此选项A、B、C、D正确。
E项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来完成,不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2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答案】ACDE
【分析】本题考点: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由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选项A、C、D、E正确,
B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发展生产力所采取的体制选择,但不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
26.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
D.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E.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DE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因此选项C、D、E正确。
A、B两项属于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与题意不符。
27.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容包括
A.加强农业基础
B.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E.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答案】ABCDE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容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场经济全面发展;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因此选项A、B、C、D、E均正确。
28.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公约”,决定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
A.恐怖主义
B.单边主义
C.分裂主义
D.地区霸权主义
E.极端主义
【答案】ACE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为“上海五国”,是中国与原苏联中与中国有边境接壤的邻国为解决边境问题而成立的组织。2001年新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为新成员,改名为“上海合作组织”,其议题不断扩大,成为第一个正式明确提出反对恐怖主义,且写入公约的国际组织。可见选项A、C、E正确。
选项B是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与D都不属于“公约”规定的打击目标。
29.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GCD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
A.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是不是规定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
C.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D.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E.是不是规定有健全的组织制度与严格的纪律
【答案】ACD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GCD成立80周年上的讲话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选项A、C、D正确。
B、E两项的表述错误,且不符合题意。
30.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
A.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B.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
D.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E.循序渐进的原则
【答案】ABCDE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发展史上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会议,会议达成了《领导人宣言》及相关的《上海共识》等文件。本题涉及《领导人宣言》既APEC方式的原则、特征等内容。选项A、B、C、D、E均正确。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
31.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答案】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1分)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2分)
(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2分)
【分析】本题考点: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这一观点。认识主体在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造成对同一客体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又由于认识结果的差异,归根结底仍然根源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但不是由主体所决定。
回答本题分三个层次:首先阐明认识的本质,然后针对题意说明产生认识差异的原因,最后说明为什么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3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GCD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