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题 根据材料分析增长方式转变
【答案要点】
(1)分析材料指出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过热,表现为高投入,主要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靠外资和出口拉动增长),从2000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年均20%以上,2004年为40%,个别产业、行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资源性企业、行业(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汽车、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60%左右;另一方面,过快发展、发展过热的资源性企业、行业,是第二产业的低端产业,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业、低效益,导致资源能源短缺,煤、油、电、运高度紧张,结构失衡而且产业结构水平低,比例失调,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
(2)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具体地讲,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于:
①“十五”期间,资源型企业、行业即第二产业中的重化产业发展过快、过热、过于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
②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转变增长方式;
③“十一五”期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④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巨大压力;
⑤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
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经济增长的科技容量;
②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④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为主;
⑤深化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引导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建立包括政绩考核机制在内的体制机制。
【相关得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经济结构问题是:结构失衡,地区、城乡、产业三大结构都严重失衡;产业结构水平低;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基础产业和制造业虽然增长很快,但增长质量和竞争力不理想,农业薄弱,服务业严重滞后。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3)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
①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②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④加大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力度。
(4)地区结构调整的四大战略(略)
(5)城乡结构调整政策(参见第8题相关得分角度“城乡协调发展”)
——资源能源短缺,结构失衡,比例失调,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与“社会总资本运行”
(1)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总产品实现”
①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物质资料、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及其各个部门之间达到一定的结构均衡和比例关系。
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从社会总资本运行的角度看,原因在于第二产业中的重化产业尤其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等资源性企业、行业发展过快、过热,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水平低、比例失调,使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结构、比例关系被破坏。
③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型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
第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特别是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问题:一是实物补偿,一是价值实现,当前我国资源短缺,煤、油、电、运高度紧张,实物补偿难以为继,价值实现也就难以完成。
(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过热,主要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片面追求GDP数字增长,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粗放型低端行业、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发展过快、过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是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典型特征。
②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以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为手段,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在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好的增长;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主要靠扩大规模、提高速度、增加投资实现数量增长。
第10题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
(1)我国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使资源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因素;
(2)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高投入、高消耗: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量是美国的3~4倍,欧洲的4~5倍,日本的7~9倍,甚至是印度的1.8倍;
我国国内GDP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
(3)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
(4)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资源能源型的企业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发展过热,导致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比例失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抬头。
(5)拉闸限电,限电限水,资源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因素,难以为继;
(6)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欧盟市场经济对外依存度为17%,日本19%,美国21%,我国为60%以上,其中,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40%、60%以上,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峻挑战,国家综合实力和对外竞争力受到严重损害;
(7)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吸引外资完全可以做到"双赢",相互促进。
【答案要点】
(1)三大依据
①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传统的工业化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却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国内出现过严重的失业问题,在国外进行侵略、掠夺和扩张。
②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主要表现为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党中央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做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定。
③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工业化必须直接面对的基本国情。
(2)相互关系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
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3)重要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祉的增加,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政策措施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政策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为此要做到: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内容;
③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关思考角度】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2年十六大的“两条工业化道路”。
【材料1】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社会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
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材料2】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中国GCD十六大报告》2002年11月
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两条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问题2:说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联系和重要区别。
【答案要点】
(1)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工农轻重并举;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两条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联系:
①都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从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出发;
②都强调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同时以工业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③工业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中国最大多数人共享工业文明的成果。
(3)两条工业化道路又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发生了一些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①体制基础不同,现阶段的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型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②国际环境不同,建国初的工业化是在封锁、被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尽管存在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竞争和高技术限制,但与建国初相比,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科技和生产力基础不同,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基本上没有受到新科技革命的影响,而新时期以来的新型工业化在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与“以工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工农轻重并举”的传统工业化的产业格局有着重大的差别。
④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人口与资源”观念不一样,50年代的工业化强调人多力量大,号召“向大自然开战”,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新型工业化明确意识到我国的人口压力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问题,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