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题 根据材料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
【答案要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源于、开始于毛泽东。
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树立了光辉典范。
②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毛泽东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③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误是在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同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历史借鉴。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于、成熟于邓小平,是因为:
①邓小平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
②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③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④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系。
【相关得分点】
——说明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并且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和挫折的主要原因
(1)主要探索成果有:
①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
②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是这些积极成果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探索者,不仅他的失误是探索中的失误,而且也是他多次率先提出并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
(2)重要意义
①它标志着中国GCD人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探索中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和有价值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及那些独到的、创造性的思考,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③这一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经验。
(3)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①艰辛探索但总体上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②探索的一些正确成果没有在实践上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某些严重的背离
③探索中另一种“左”的倾向逐步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
④最根本的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4)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和挫折的主要原因
①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
②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
③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①深化了对历史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的认识;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GCD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深化了对规律客观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认识;
③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了对生产力最终决定,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最终决定规律的认识。
第8题 注意社会公平,理顺分配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
(1)社会财富开始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贫富悬殊、过分悬殊是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
(2)城乡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3)地区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4)行业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5)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警戒线,是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指标;
(6)各种非法收入数额越来越大,是人民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
(7)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并不明显,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制度不健全。
【答案要点】
(1)客观依据(形成原因)
①改革开放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且实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和不同的分配方式,但同时分配关系又没有理顺、分配次序混乱,这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直接原因;
②监管制度不健全,出现相当数量的非法收入,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水平,是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
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根本原因。
(2)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为公平追求效率,效率不能损害公平,具体措施是: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就业、提高福利补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即取缔非法收入,调整过高收入,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队伍,使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特别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反贫困和反腐败问题。
(3)相互关系,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①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②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③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又要反对平均主义。
【相关得分角度】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 效率主要指经济活动的效率,实质是如何调动和提高人们积极性;公平一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微观上贡献与收入相对称,二是指在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即宏观的社会层次上不能出现两极分化。一句话,要实现公平,既要做到贡献与收入挂钩,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要避免社会上出现两极分化,以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
(2)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效率为基础,但社会公平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从根本上讲,公平是目的,效率是手段。
(3)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首先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同时又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分扩大、过分悬殊的严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主义公平。
(4)所以,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重心开始向公平转移。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全面注重社会公平,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更多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使全体人民尤其要使困难群体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
(5)政策措施(略)
——城乡协调发展。
(1) 一方面城乡居民可以支配收入的名义差距、实际差距分别为3倍、7~9倍,农民至今仍然实际是我国社会福利保障的“编外群体”,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公共建设严重滞后,九年义务教育至今尚未普及,在赤脚医生体制解体后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处于空白状态。
(2) 城乡差距过分扩大形成原因:
第一, 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产品剪刀差日益扩大的趋势不但没有改变,还有所强化;
第二, 政府对农村、农业的公共投资严重不足,远远低于城市建设的公共投资水平;
第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的资金、劳动力加速向城市倒流。
(3)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向城市流动,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另一方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通过改善农村、农业的发展条件,提高农民素质,达到城乡协调。
——根据材料分析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与作用
【答案要点】
(1)收入政策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有意识调节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政策,是国家对分配领域进行的政策调节。收入政策调节的基本内容有两个:一是通过工资政策调节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克服物价和工资的螺旋式上涨,以避免通货膨胀,实现社会稳定。二是通过工资政策调节工资和利润的相对份额,从而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再生产的稳定与增长。
(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经济杠杆。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使高收入者适当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或者不纳税,对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具有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是调节个税的基本原则。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按照“量能负担”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同时,我们在充分认识、积极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个人所得税只是在社会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对个人所得按其多寡进行再次调节,缓解和缩小社会成员之间在初次分配环节业已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可能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根据近年来我国地区、城乡差距过分扩大和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协调发展政策的有关材料,运用马克思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加以分析。
(1) 近年来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过分并且加速扩大,是分配不公、社会公平问题的突出表现,一方面严重损害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利益,一方面是对社会稳定和谐的严重挑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2)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实现我国城市和农村、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协调与相对平衡的发展。现在我国城乡、地区发展的严重失衡,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快而平稳的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3) 矛盾不平衡原理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我国的地区失衡、城乡失衡中,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中居于主导地位,负有主要责任,即中央和城市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切实支持和帮助农村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主导作用、反哺作用;要致力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推进中部崛起。
(4) 同时,次要矛盾、次要问题搞好了,次要方面共同努力,也有利于主要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主导方面发挥作用。所以,在城乡协调发展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地区协调发展中要促进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