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题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GCD人>发刊词》一文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又强调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试分析比较以上两个伟大工程,并且说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要性与主要任务、主要经验。
【答案要点】
(1)两个“伟大工程”的区别是:
①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一个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发展成为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并且要长期执政的执政党;
②党的政治路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以推翻三大敌人为目的的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也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
③“两个伟大工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中带领人民群众对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战斗队;新时期的“伟大工程”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两个伟大工程”在本质上又是一脉相承的,即都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永远保持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先进性是阶级性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
(4)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与主要任务、主要经验。
①必要性:第一,理论依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第二,客观依据: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新的考验;完成三大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党自身的深刻变化。
②主要任务(主要内容):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③主要经验: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党的事业培养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贪污执政;加强党的基础建设,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得分点】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特殊环境和主要经验
(1)中国GCD是诞生和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进行革命和党的建设,必然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其严重困难在于:理论准备不足;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成长,受封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中国GCD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如何处理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如何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肌体的侵蚀,维护党自身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GCD建设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
①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努力解决GCD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②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成败,党的建设必须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因此,正确地确定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开展党的建设的前提。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走群众路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防止和克服个人专断,也要反对极端民主化。
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条件,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GCD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必须重视作风建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把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提高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高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
⑤整风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有效形式,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党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是党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党内一定历史时期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以及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错误倾向,集中一段时间,对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风方针是解决党内矛盾最有效的方法。
第6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
【答案要点】
(1)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主题,但是,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有相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都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追求人类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具有完全相同的历史使命和最终目标。
(2) “两次飞跃”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 以各自面对的实践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防止“左”又反对右,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贯彻“两次飞跃”及其“三大理论成果”中精髓的根本方法。
【相关得分点】
(1) 根据建党初期“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和毛泽东的相关论述,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传播,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从客观上说,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而迅速的发展是经济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阶级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决定性环节。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与时俱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进俱进的辩证统一,才能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理解,破除各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从而在不断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中做到实事求是;
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进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永葆生机和活力。
(3) 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关原理分析“两次历史性飞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两次历史性飞跃”都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了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两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GCD和中国人民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指导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充分体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总规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