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 |
体内的某个脏器/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的薄弱点、缺损,离开正常解剖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
易复性疝 |
疝内容物在腹压增加时突出,腹压减小时很容易回纳入腹腔 |
难复性疝 |
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
嵌顿性疝 |
疝内容物突出后,疝囊颈将疝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腹腔者称嵌顿疝 |
绞窄性疝 |
嵌顿疝合并肠壁血运障碍者,称绞窄疝 |
逆行性嵌顿疝 |
嵌顿的肠管包括几个肠袢,或呈W形,称逆行性嵌顿疝 |
Richter疝 |
指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壁的一部分,也称为肠管壁疝 |
Littre疝 |
嵌顿的内容物为Meckel憩室 |
滑动性疝 |
疝内容物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属于难复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之比为1:6 |
复发疝 |
包括真性复发疝和假性复发疝,后者又包括遗留疝和新发疝 |
腹股沟管 |
股管 |
两口 内口:深环 |
两口上口:股环 |
四壁前壁:皮肤皮下和腹外斜肌腱膜,外1/3为腹内斜肌 |
四缘前缘:腹股沟韧带 |
3.发病机制
(1)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则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自行萎缩闭锁。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见。
(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重要作用。
4.临床表现
(1)易复性疝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2)难复性疝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3)滑动性疝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消化不良和便秘。
(4)嵌顿性疝疝块突然增大,不能回纳,并伴明显疼痛。若为肠管嵌顿,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征象Richter疝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
(5)绞窄性疝在嵌顿疝基础上合并肠管壁血运障碍,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