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
1.病因可能是多种因素所致。
(1)化学病因亚硝胺。
(2)生物性病因真菌。
(3)微量元素缺乏钼、铁、锌、氟、硒。
(4)维生素缺乏VitA、VitB2、VitC。
(5)不良饮食习惯
(6)遗传因素具有遗传易感性。
2.病理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多于女。好发部位为胸中段>下段>上段。鳞癌最常见。
3.临床表现
早期无明显症状。典型的进行性吞咽困难是中晚期食管癌的表现。晚期可侵犯食管外组织出现各种症状。如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压迫颈交感神经产生Homer综合征;侵犯肝、脑出现黄疸、腹水、昏迷等。
4.诊断
(1)食管吞稀钡x线双重对比造影对可疑病例,均应作此检查。
(2)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检查对早期病变的阳性率达90%~95%,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普查筛选方法。
(3)食管镜检查 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
(4)超声内镜检查(EUS) 可用于判断食管癌的浸润层次、向外扩展深度以及有无纵隔、淋巴结或腹内脏器转移等。
5.治疗
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和综合治疗。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方法,根治性手术时切除食管的长度应在距肿瘤上、下5~8cm以上。
腐蚀性食管灼伤
1.病因 多为误服强酸或强碱等化学腐蚀剂引起食管化学性灼伤。也有因长期反流性食管炎、长期进食浓醋或长期服用酸性药物引起。强碱产生较严重的溶解性坏死;强酸产生蛋白质凝固性坏死。
2.病理根据灼伤的病理程度,一般分为三度。
(1)Ⅰ度灼伤 食管粘膜表浅充血水肿,7~8天后愈合,不遗留瘢痕。
(2)Ⅱ度灼伤 累及食管肌层。3~6周发生肉芽组织增生修复,遗留瘢痕,易导致食管狭窄。(3)Ⅲ度灼伤 食管全层及周围组织凝固性坏死,可导致食管穿孔和纵隔炎。
3.临床表现
误服腐蚀剂后,立即出现唇、口腔、咽部、胸骨后及上腹剧烈疼痛,随即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常带血性。此外,还可出现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后期可引起食管狭窄。
4.诊断病史+症状可确诊。必要时可进行食管碘油造影、食管x线造影。
5.治疗
(1)急诊处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尽早吞服植物油或蛋白水,以保护食管和胃粘膜。
③积极处理并发症。
④防止食管狭窄,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
(2)扩张疗法宜在伤后2~3周后进行。
(3)手术疗法对严重长段狭窄及扩张疗法失败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原发性纵隔肿瘤
1.纵隔临床分区
纵隔是一个间隙,前为胸骨,后为胸椎,两侧为纵隔胸膜,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以胸骨角与第4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两部。在气管、心包前面的间隙为前纵隔;在气管、心包后方的间隙为后纵隔;近年来将含有很多重要器官的纵隔称为内脏器官纵隔(以往称中纵隔)。
2.常见的纵隔肿瘤
位于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是畸胎瘤和皮样囊肿,位于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是胸腺瘤,位于后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是神经源性肿瘤。
部位 |
常见的纵隔肿瘤 |
前上纵隔 |
胸腺瘤、畸胎瘤、淋巴源性肿瘤、甲状腺肿瘤 |
前下纵隔 |
畸胎瘤、淋巴源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 |
中纵隔(内脏器官纵隔) |
淋巴源性肿瘤、心包囊肿、支气管囊肿 |
后上纵隔 |
神经源性肿瘤 |
后下纵隔 |
神经源性肿瘤、食管囊肿 |
3.纵隔肿瘤的特点
①良性多见(占75%),恶性少见;
②多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③既可原发,也可继发。
4.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向和速度、质地、性质等有关。常见症状包括:
(1)胸痛、胸闷
(2)压迫症状压迫交感神经出现Homer综合征;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压迫臂丛出现上肢麻木;压迫无名静脉出现单侧上肢及颈静脉压增高;压迫上腔静脉出现颈静脉怒张;压迫食管出现吞咽困难等。
(3)特异性癌状畸胎瘤破裂人肺内可咯出皮脂样分泌物;胸腺瘤可伴重症肌无力。
5.诊断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断层摄片、CT、MRl能更进一步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其他辅助检查方法有超声扫描、核素检查、颈淋巴结活检、气管镜、食管镜、纵隔镜等检查。
6.治疗原则
①绝大多数纵隔肿瘤,一经确诊,如无禁忌,均应手术治疗;
②恶性肿瘤无法切除者,可给予放疗或化疗;
③恶性淋巴源性肿瘤对放疗敏感,首选放疗,不宜手术治疗。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