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版内科学已完全更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
1.病因与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炎症机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不良、气温变化等因素有关。
蛋白水解酶对组织有损伤、破坏作用。抗蛋白酶对弹性蛋白酶等多种蛋白酶具有抑制功能,其中α1一抗胰蛋白酶(α1一AT)是活性最强的一种。蛋白酶增多或抗蛋白酶不足均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产生肺气肿。吸人有害气体、有害物质可导致蛋白酶产生增多或活性增强,而抗蛋白酶产生减少或灭活加快;同时氧化应激、吸烟等危险因素也可降低抗蛋白酶活性。先天性α1一抗胰蛋白酶缺乏,多见于北欧血统的个体。
2.病理改变
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溃疡形成。纤毛倒伏、变短、粘连、部分脱落。缓解期黏膜上皮修复、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肉芽肿形成。支气管腺体增生肥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可见肺过度膨胀,弹性减低;肺泡腔扩大、破裂或形成肺大泡,血液供应减少。
3.病理生理
早期大气道功能检查(FEV1、最大通气量、MMFR)多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气道阻力增加,气道受限成为不可逆。其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如下图。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