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形式的存在,使得分配制度上也必然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形式。(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管理等都要有相应的评价,这此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要获得相应的收入。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试述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的区别。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剥削而造成的两极分化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指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它和阶级变动的格局联系在一起。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克服平均主义而提出和实施的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它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第二,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所允许和鼓励的是劳动致富、守法致富;对那些非法侵犯他人利益,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第三,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收入,国家也要采取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试述"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先富"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但不是两极分化。"共富"不是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在竞争中所实现的共同富裕。(2)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允许"先富",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使得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勤奋程度的不同,必然体现在劳动报酬的差别上,即使劳动报酬相同,但由于家庭负担不同,也会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规律、机制的作用,也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四,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3)"共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大原则。"先富"帮助"后富"、"先进"帮助"落后"是一种义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先富"是达到"共富"的捷径。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中,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这是不能模糊的。(4)"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离开"先富"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离开"共富"谈"先富",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试述我国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
(1)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当前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体制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于第一,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第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四,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第五,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2)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既要保证社会成员在遇到生、老、病、残、死和失业时获得物质帮助,又要有利于树立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促进生产发展。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目前,要积极推进改革,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措施为:一是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保险费征缴率; 二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邓小平为什么提倡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因为:(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别国的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历史表明,一切国家的发展,特别是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与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2)是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是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不长,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又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并以此为起点,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腐朽思想。
试论邓小平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试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是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的法制建设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曾受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为我国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有序进行。(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需要有秩序地运转,市场主体的活动方式需要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关系需要正确处理,这一切都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使之被严格遵守和执行。(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法治是文明的体现。(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我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实行依法治国,这是历史的经验。
试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目标、基本内容和原则。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①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难以克服现行体制的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②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不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向前发展。③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分长远的总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的目标是三条: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近期目标也是三条:①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②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①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GCD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政治制度。②加强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推进机构改革。④完善民主监督制度。⑤维护安定团结。(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①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GCD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②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③必须在GCD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5)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关键是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三条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