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务:大青山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来源:优易学  2011-12-16 12:37:00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摘要:本文根据大青山地区的自然条件,科学地分析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总结了近年来保护与治理的经验,指出了本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横条间栽; 沉淀泥沙
    1 基本情况
    1.1 地形
    大青山地处内蒙古高原,属阴山山脉中段,东西长约 220km ,南北宽约50 km ,总面积大约1.1×104 km2 ,该区南部为土石质山区,沟壑纵横,北部为丘陵区,延绵起伏。
    1.2 河流与水系
    区内的主要河流、水系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昆都仑河、哈素海平原水库、美岱东西滞洪区以及沿山各山沟。大黑河、小黑河的洪水直接注入黄河,什拉乌素河、昆都仑河及沿山各主要山沟都建有水库,洪水经水库调水调沙有控制的下泄后进入哈素海平原水库与美岱东西滞洪区,再进行调节控制泄水流量,最后缓慢地流入黄河。
    1.3 气候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点是光照充沛,降水较小,蒸发剧烈。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炎热短促,年月温差大,春秋季温度变化剧烈,冬春风大。多年平均气温为5.3℃,多年平均风速2.04m/s,大风一般集中在春季4~5月,风速可达3m/s以上,大风一般为西北风。
    1.4 水文
    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8.5mm,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6~8月份,为237.7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5%,且多暴雨。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70mm,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5.07倍。
    1.5 植被
    本区主要植被有:山杨、白桦、油松、杜松、云杉、山杏、黄柳、山榆、三角枫等乔木,虎榛子、绣线菊、山刺玫、珍珠梅、水栒子、辽宁山楂、山荆子等灌木,唐松草、萎陵菜、白芍药、黄花菜、铁杆蒿、羊草、地榆、野豌豆、胡枝子等草本植物。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是过度放牧的结果,引起了山区水土的严重流失,大量的泥沙被洪水带到平原区,淤塞了水库,使水域面积缩小,冲毁了农田、道路、水利工程和居民住房,同时也进入了黄河。
    3 环境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环境现状
    本区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漫长寒冷。本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4.1%.
    3.2 成因分析
    3.2.1 自然因素
    由于自然降水少,植被稀疏,沙尘暴逐年增多,致使地表土壤母质发生磨损,同时暴雨强度大且集中,产生洪水后,大量泥沙被带走。水力侵蚀为本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侵蚀模数为2000~5000t/(km2?a)。
    降水量的分布,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发生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就大。若年降水量大且分布均匀,不下暴雨,就不易产生水土流失。
    暴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暴雨强度越大,雨滴也越大,再加上暴风雨使空中气流紊乱,使雨滴降落速度往往超过自由落体的速度,加大了雨滴的冲击力。
    每次大的降雨,一般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若前期雨量大,土壤中的水分基本饱和,则连续降雨会产生强烈的地表径流,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坡度增大4倍,水流速度增大1倍,其侵蚀力增大4倍,冲失物质的数量增多32倍,冲失物质的体积增大64倍。
    坡面越长,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流失量的增加与坡长的1.5或1.6次方成正比(据美国和前苏联)。
    自然坡面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五种:直线形坡面,其下半部因受水流冲击,土壤流失最严重;凸形坡面,其下部也是土壤流失最严重的;凹形坡面,其上部受冲刷,下部被淤积;凸凹形坡面,又冲又淤;台阶形坡面,既可以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又能减低径流速度。
    阳坡光照充足,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少,植物生长不好,水土流失严重;阴坡光照不足,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植物生长好,水土流失不严重。
    3.2.2 人为因素
    由于人口增加,牲畜增多,草场严重超载,过度放牧,致使植物不能结籽,草场被轮番践踏,植被逐年稀疏,土壤沙化。
    滥砍滥伐,毁林毁草,开垦荒地,挖药材,农村掏矿、开采料石、挖土。
    不合理耕作。
    全垦整地和烧山整地造林。
    4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症施治,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进行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促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绿化,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5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5.1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资源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保持建设必须坚持更多的引进和推广新的树、灌、草品种,增加生物种类,坚持多种乔木、灌木和草的混交配置。
    5.2 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
    健全机构,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素质。
    5.3 保护、治理、开发统一的原则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应实行保护性治理与开发性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统一。
    5.4 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的原则
    本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成因复杂,应按照不同区域进行治理,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分区原则:南部为土石质山区、北部为丘陵区、中部为过渡带。
    5.5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合理安排生产要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发挥当地优势,培养再生资源,注意近、中、远期利益相结合,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5.6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防治体系。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