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总体战略
3.1总体思路
3.1.1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在认真总结过去农村引水和乡镇供水建设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农村引水和乡镇供水事业,为广大农村和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3.1.2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作为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要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与小城镇发展相匹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的农村,要与脱贫和巩固扶贫成果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1.3按照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战略,在巩固、提高东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能力的同时,加大中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的投入,加快中西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1.4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转换经营体制,加快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改革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3.1.5控制需求,定额管理,全面节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在乡镇范围内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乡镇规模和产业结构。水资源匮乏的乡镇应限制发展用水量大的企业,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并结合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
3.1.6分地区、分层次、分阶段地发展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质、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各地的技术、资源、自然地理条件和改革开放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平衡。所以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
解决农村饮水分两个阶段进行。2001年至2005年为第一阶段,重点解决符合现行标准的特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2006-2015年为第二阶段,农村饮水工作重点将由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为主转向以工程技术改造、提高供水标准和发展农村自来水为主。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周边地区和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应按照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10月在江浙沪农村视察时提出的“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率先普及农村自来水。
乡镇供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优先发展2000多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的供水,力争2015年基本达到100%的普及率;第二层次是重点发展1.7万个建制镇的供水,力争2015年基本达到95%的普及率;第三层次是积极发展2.6万多个乡集镇的供水,力争2015年基本达到70%的普及率。
3.2战略目标
获得安全饮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基本人权。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供水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为此,21世纪初叶的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首要目标是为广大农村群众和乡镇居民提供安全、方便的饮水,保障乡镇企业生产用水,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实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做出贡献。
农村饮水的目标是,到2005年全部解决现有 2120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国农村享有自来水的村数为34.6万个,自来水普及率为47%;到2015年,全国将有42万个村4亿人享用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57%,年用水量为101.5亿m3.引导农民建设排水设施,逐步改善农村居住区的水环境。
乡镇供水的目标是,到2015年县(县级市)、建制镇、乡自来水普及率将分别达到97.7%、96.5%和71.6%;排水管道服务面积普及率达到30%左右。并建立与乡镇供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乡镇供水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乡镇所在地90%以上的供水工程实现良性运行。
3.3重点布局
3.3.1东北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东西跨度较大,区内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西部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西部也比较干旱,水资源不足,春旱严重,且持续时间长,这些地方近期以解决饮水困难和工程改造提高为主,今后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强农村自来水的建设;其它地区,要把农村自来水化和乡镇供水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任务,加强领导,稳步发展。
3.3.2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该区的山西、河北、河南经济条件较差,山区农村存在一定的饮水困难,而北京、天津和山东经济比较发达,同时该地区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容易实施集中供水,所以本地区除山区近期重点解决饮水困难外,广大农村要把农村自来水与乡镇供水发展作为21世纪初叶主攻方向,尤其是北京、天津争取2015年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绝大多数村实现自来水化。另外本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地下水超采严重,沿海地区形成海水入侵,地下水受到污染,所以农村饮水与乡镇供水发展要考虑水资源平衡、水环境和大城市的用水问题,确保北京、天津的用水安全,注意与灌溉发展相协调。
3.3.3华中地区
该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经济比较发达,重点要发展农村自来水,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差别。该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河网纵横交错,容易造成水源污染,所以在发展乡镇供水时要考虑污水排放的出路和污水的处理措施,保护供水水源。
3.3.4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水资源贫乏,经济欠发达,多数地方财政状况差,群众生活困难,应把乡镇供水和农村饮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条件之一看待,要加大中央投资力度,采用小水源及窑窖工程形式,解决当地的饮水困难问题;小城镇建设要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适度发展,保证供水能力与水资源相协调。
3.3.5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貌单元以高原山地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 75%,丘陵约占15%,盆地、平坝约占5%左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地面存不住水,地下水开采难度大,农村饮水多为季节性工程缺水。因此本地区首要任务是是加强饮水工程建设;在解决方法上要优先考虑利用水量稳定的泉水,没有泉水的地方,以拦蓄天然降水为主,适当开采地下水,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修建各种形式的小型蓄水工程,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自来水。
3.3.6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小城镇发展较快、乡镇企业多,农村水利基础条件好,无论质和量上对供水的需求都要高,而且群众自筹有保障,因此要配合当地现代化的进程,率先发展乡镇供水和农村饮水自来水,并在建设的同时,注重节水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保护和改善农村水环境,使农村水利环境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