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起承转合三十年的中国物流业
来源:优易学  2011-7-14 16:34:5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其四,外资物流企业的冲击波频频。DHL、马士基、UPS等国际物流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由于我国在物流、快递等开放方面还有一些政策限制,继DHL、FedEx通过与中外运合作,曲线进入中国市场,1988年,TNT、UPS也先后借壳中外运……洋物流带来了竞争,带来了技术理念,带走了高端市场份额。 
  总之,这十年的发展,一方面给国有企业得以发展,另一方面推出了民营、合资等多元经济,为下一步的改革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转——1998年-2008年 
  “半个葬礼”与“半个婚礼” 
  1998年至2008年,是中国物流业急剧转变的十年。其中既有无奈,也有很多精彩。 
  前二十年的开放发展,为中国物流的市场藩篱、管理痼疾、滞后理念等做了一次葬礼;而二十年的改革创新,也为向市场力推的现代物流业,举行了一次大型婚礼。 
  其一:初入国际市场。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在加速融入全球一体化中,繁荣的进出口贸易把中国商贸物流推向新高。本土物流企业也加速了走出去步伐,但只局限于几家国有企业,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先后在海外布棋。随着洋物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尤其进入邮政、航空、铁路等传统垄断领域后,迫使相关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化改革。 
  其二:政府多方支持现代物流业。一是不断出台扶持政策。2001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民航总局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发改委、商务部、交通部、公安部、铁道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民航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九部委联手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对物流税收,货代审批、市场秩序等焦点问题做出积极而明确的表态;二是强化联合管理,营造市场环境。2005年,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公安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15个部门和单位,组建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行业问题;三是最令物流人振奋的提高产业地位。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把物流业放在国家要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一位去谈。物流业地位首次获得高度肯定。 
  其三,物流市场自律和规范化发展成为主旋律。2001年,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兼理中国物流学会)成为国内第一个综合物流行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及其代管的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等相关物流行业组织及事业单位,开始制定各类物流行业标准,中国物流业开始从散乱局面走向自律发展。 
  总之,在这一阶段,中国物流产业环境积极转变,产业自身理性发展。 
  由于外资物流进入争食,和民营企业的崛起抢食,一直高枕无忧的国有物流巨头开始不安。表现最明显的是,政企合一的邮政快递企业。国家邮政局从1999年修改到2008年,短短十年间,竟然七易《邮政法》。一部国家法规如此频繁修改,令人吃惊。尤其2003年11月,《邮政法》第五稿规定“单件重量在500克以下的信件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专营”(不包括商业信函)。2004年《邮政法》第六稿,“信件的寄递由邮政企业专营;但是单件重量在350克以上的信件速递业务除外……”(包括了垄断经营商业信函)。国内快递企业经营业务90%以上基本在350克以内,邮政法无疑要扼杀国内其他非邮政快递企业。一个缺乏前瞻性(国际上一些国家邮政专营范围已降到50克以内或100克以内)和公平性(邮政部门关门立法)的法规,似乎被做成非邮政企业的掘墓铲。 
  当然,在1998年邮电分营第一年,邮政企业就背上179亿元的巨额亏损,亏损额列全国各行业之首,国家财政部被迫对其拨款。邮政企业试图从市场化中寻找生息土壤,但从国际快递首次进入中国的1979年(日本OCS与中外运合作)到2003年,快递市场开放已达24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图利用法规收回失地不是明智之举。 
  此期,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力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服务市场低端;而国有企业的集中度不高,一样需要整合发展。 
  合——2008年 
  物流业多角生态链 
  工业革命后的经济要社会化大分工,大协同。生产链条和流通链条都被拉长,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成为必然。此时,物流业不只是资源整合的工具和商业利益实现的工具。而是一种生命黏合剂,把供应链各个链条黏合在一块,组成一条商业之龙。 
  近年来,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供应链走向一体化。“东莞到深圳的道路一堵车,全世界的IT产品都要涨价。”一个区域的物流不畅,会沿着供应链产生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因此,物流生态链的和谐建设意义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物流市场生态环境在2008年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管理职能的大融合。2008年全国两会,把邮政、公路、水路、航空资源整合为交通运输部,据说未来五年内铁道部也将被整合进来。这为大交通、大物流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一个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无疑为现代物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第二,客户与物流和谐。1998年,物流企业已经融入到客户的产业环节中,并与之和睦相处。由于国内物流产业是买方市场,所以,如零售商等客户打压物流商等现象屡见不鲜。不过如今连国美这样零售巨头也主动与物流商修好关系。未来的市场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只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国美电器总裁黄光裕指出,目前家电零售的利润在2%左右,如果整合供应链就可以再创造2%的利润。 
  第三,物流与关联服务业和谐。物流企业越来越重视与关联服务业协同,提供商贸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四流合一的综合服务。2008年,国内各大银行纷纷加大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工商银行、浦发银行、深发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企业已开展了物流市场的争夺战。 
  中国的物流产业,在不平凡的2008年,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