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物流基地在探索中发展
来源:优易学  2011-3-12 13:20:14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随着各地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纷纷出台,物流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之一,被公认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其中,物流园区基地建设又被看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和城市物流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物流基地在回顾2007年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在这个过程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值得深思的一面。 
  探索热情普遍高涨中国物流园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现有物流基地已经有200多个。面对中国庞大的现实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外工业地产巨头也纷纷加入到物流基地的建设中,如美国普洛斯公司,已经在我国的北京、上海、青岛、杭州、广州等地投资建设物流基地。 
  物流基地信息化和标准化探索也成为热点。在这方面,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标准化以及电子商务专项支持。很多物流基地在规划建设时也把信息化设施列入基础设施构建。 
  一批真正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物流基地已经涌现。在港口物流基地方面,像深圳盐田港等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基地有序运作,实现港口物流化,将功能单一的传统港口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在空港物流基地方面,北京空港物流园区、上海浦东港口物流园区、广州空港物流园区等,有效地对接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成为物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铁运方面,虽然没有物流基地的兴建,但国家铁道部关于全国18个集装箱货运中心的建立,赋予了铁路物流资源集聚的重要作用,能有效实现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 
  在公路物流基地方面,公路运输作为承担我国绝大部分物流任务的最重要板块,却表现出松散、低效、高资源浪费率的状态,严重制约着中国物流的整体效率的提升,妨碍了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推动效应的发挥。针对这一行业现状,传化物流创造性地扮演了“物流平台整合运营商”的角色,搭建了高效的物流运营平台网,建立了物流企业资源聚集区,赋予了公路运输板块高效低耗、集成化、信息化管理的时代特征,从而在海港、航空港之后,以全新的公路物流港模式,拉伸了公路物流短板,完成了现代物流集海、陆、空于一体的完整体系构建。 
  总之,2007年是物流基地百家争鸣的一年,各种创新的物流基地形式纷纷涌现,如传化物流提出“公路物流港”模式,拉伸了国内公路物流的短板;上海西北物流基地提出了“陆港”概念,搭建大型“物流超市”;天津港、宁波港等提出“无水港”概念,港口依托高速公路向内陆地区拓展,把港口的功能向缺少出海港的城市延伸。 
  现实问题凸现在社会各界对物流基地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对物流基地建设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的时候,一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在实践中显现出来。 
  1.对物流基地的本质把握不准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对物流基地的本质把握欠佳,忽视了物流基地在集聚资源、培育物流企业和优化社会分工合作体系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将物流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与国情区情、市场需求等有机结合。因此,很多物流基地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当、产品吸引力不足,客户满意度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持续发展活力等不良局面,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不少地方将专业市场也作为物流基地来对待,严重混淆了物流基地的概念,阻碍了物流基地多种资源集聚和协同作用的发挥,甚至不少地方打着兴建物流基地的旗号,出现了新一轮的“圈地”现象,这使得真正用于物流基地所需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2.对物流基地的规划欠缺统筹现阶段,一些地方在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功用、建设条件和辐射半径等方面还不明确的情况下,就以很小的行政单位或从单一的职能条线的视野启动了物流规划。物流基地的规划建设不是建立在对区域物流需求的科学预测基础上。同一区域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自出台不同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不能相互协调,分割和重复建设的矛盾突出。很多物流基地在没有“经济圈、交通圈和机制优势”等基本条件的支撑下就上马了,这不仅影响了物流基地的成功率,也会引发物流基地间的不良竞争和资源集聚优势的削弱,对物流基地的健康发展带来制约。 
  3.物流基地运营模式尚不成熟很多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基地在规划、信息化、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不能满足服务于入驻企业发展的需求。绝大部分物流基地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库房及货场租金、配套设施租金与管理费、物业管理费、办公楼租金”四个方面,盈利模式单一,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增值服务。物流基地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为入驻园区的各类客户提供全方面的服务,这对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运营人员的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据调查显示,2007年仍只有二成多的物流基地实际投入运营,这个现象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存在。 
  政府应扮演好多重角色 
  在2008年,物流基地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将进一步明确,政府将更好地扮演规划者、引导者、政策法规制定者、标准制定者和秩序调控者的角色。 
  1.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市场主体,平台是推动其发展的良好载体 
  物流业的竞争主体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平台不是物流市场的竞争主体。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应树立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尽可能贯彻第三方物流的新理念。物流外包有助于企业发挥比较优势,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柔性化管理。 
  物流平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能够有效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为承接物流业务外包创造条件,从而促进社会分工合作体系的优化,提高物流营运效率,节约了社会物流成本。同时,它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常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收期长,在国外一般由政府进行投资,因此政府在考虑企业运作的时候,应在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平台一定的支持。 
  2.政府必须加强物流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 
  物流平台不能简单的市场化运作,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手抓。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运、水运、空运等不同性质的物流平台的总体协同布局,强化物流平台的多样性与协调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防止同类型物流平台在同一地区的有效辐射半径内的重复建设。经过探索实践,每个物流基地的服务辐射半径会在100公里左右。所以,物流平台的规划主体最好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统一的规划。同时,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规划要立足于经济圈和交通圈两个基本条件,在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区要严格控制。物流平台规划最好与基本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同步进行,系统考虑。 
  3.平台建设需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政策保障机制 
  近年来全国出现了物流基地的建设热潮,物流基地(园区、中心)比比皆是,但总体上却显现出了鱼龙混杂的局面,极易造成土地与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物流平台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需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让有物流发展战略、有品牌、有实力、有成功运营经验的优质平台企业来承担平台开发项目,以提升物流平台建设的质量,保障物流平台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需要从政策保障层面解除限制物流行业发展的阻碍因素,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健康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