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咨询中的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分析 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是指建立开展质量管理必备条件的工作。这些条件一般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和质量管理制度等。这里主要介绍前三项。有了这些条件,质量管理开展起来将便利许多。
一、标准化工作 1.标准化工作内容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活动。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制定、修订、贯彻标准。企业质量方面的标准内容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原辅材料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等。对于企业来说,离开标准,产品的质量管理将无从谈起。
标准化工作主要指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实施效果进行监督检查。标准化的作用是衡量产品和工作质量的尺度,是生产技术活动和经营管理认可的依据。
2.标准化工作的特点
(1)权威性。标准就是“法”,在企业内应该有专门的部门监督检查以保证标准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2)科学性。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使制定的标准具有高度的指导性。
(3)群众性。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动群众参与制定和贯彻标准。
(4)连贯性。各种标准要连贯一致并相互配合和协调,同时标准既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长期不修改,修订标准要保持前后协调一致。
(5)明确性。标准是企业的法规,要经过严格审核并形成文件,是有一定的管理程序,其应做到内容明确且要求具体,不能抽象和模棱两可。
3.标准化工作的分析要素
(1)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与合理和科学。制定的标准内容是否齐全和适用。
(2)标准体系是否完整,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值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国际国内技术发展要求,各类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在质量管理中标准是否得到有效采用。
(4)每项标准是否及时进行修订、补充与更新。
(5)在找出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后,进一步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并加以落实。
二、计量工作 1.计量工作内容
计量是对一个未知量测定其量值的活动。计量的结果是维持正常生产和正确评价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的依据。
计量工作内容包括:计量管理流程的建立、计量点的设置、计量方法的选择、计量器具配备、计量器具准确性校验和计量器具准确性修复等。企业应建立健全计量机构和设置计量人员,建立必要的计量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计量工作的要求
(1)量具和化验分析仪器必须配备齐全,做到完整无缺。
(2)建立计量器具鉴定制度,保证计量器具符合准确度要求。
(3)量具和仪器修复校验应及时。
(4)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测量计量方法。
3.计量工作的分析要素
(1)计量管理流程的建立与运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计量器具配备是否齐全。
(2)已有的计量器具是否确定了合理的计量鉴定周期,是否严格按制度进行检测,并有相关管理记录。
(3)计量器具使用是否正确,使用环境条件能否得到保证。
(4)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是否得到及时地修复和保管。
(5)是否开展了计量方法和工具的改革,实施的计量方法和手段现代化。
(6)在找出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4.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要点
(1)计量检测设备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产品和过程符合性的判定
(2)选择适宜的检测设备
(3)按规定周期进行检定和校准,标志应清晰
(4)明确检测点和检测要求
(5)使用和搬运时确保其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质量信息工作分析 1.质量信息工作的内容
质量信息工作是指对反映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管理质量的企业内外部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传递、加工、处理、分析、存档和反馈等的活动。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的耳目,离开信息工作的有效实施,质量管理活动将无法开展。
2.质量信息工作的要求
(1)根据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健全质量信息系统,使质量状况一目了然。
(2)认真做好反映质量的原始数据的采集工作,保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并及时上报。
(3)及时进行质量数据的整理、传递、加工、处理、分析、存档和反馈等工作。
(4)积极推广计算机在质量信息活动中的应用,使质量信息达到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要求。
3.质量信息工作的分析要素
(1)质量信息系统是否完善、高效和科学。
(2)原始记录的采集能否保证及时、准确和完整。
(3)对质量数据的整理、传递、加工、处理、分析、存档和反馈等工作,是否做到及时、准确、有序地进行。
(4)质量信息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5)是否建立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是否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6)在找出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和措施加以实施。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