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咨询中的质量责任分析 质量责任制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手段,是稳定提高质量的措施。质量责任制的核心在于明确职责并落实责任。建立质量责任制时应注意:内容健全、形成文件、培训支持、人员保证、奖惩结合与贯标结合等。
一、作业岗位的质量责任 作业岗位指直接或间接在产品上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和操作的岗位人员,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采购、加工、销售、检验、维修和仓库保管等岗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分布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里,产品都是经过他们的直接或间接劳动所创造的,产品质量是在他们手中形成的。这里检验、维修、仓库保管等岗位是为直接生产人员提供服务的辅助生产人员。
(1)从岗位质量评价来看作业岗位的质量责任
作业岗位仅仅承担本岗位作业应负的质量责任,即完成本岗位的正确操作,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不承担产品加工到本岗位为止的累积质量责任(从过程开始到目前为止整体质量)。但是,本岗位的质量责任和累积质量责任从技术角度有时难以分开,这样一来如果此前各个环节存在的质量隐患,就有可能都带到了本环节,而造成了由本岗位承担质量责任的现状,这在质量责任制管理中需要进行区分和关注。
为解决工序间质量责任不清的现象,许多企业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对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或简单容易判别的缺陷,要求接收岗位先自检;又如在某些重要工序加工之后增加一道质量检测活动等。即便如此,也还是不能完全消除或区分此前各个环节的质量隐患。
(2)从本岗位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来看,有些问题是本岗位能够解决的,有些都是本岗位难以解决的。
本岗位产生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外部条件影响。例如使用了不合格的原材料;加工用的设备、模具、计量器具带病工作;作业环境,满足不了工作要求等。
②作业者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够,作业质量难以达到要求。
③作业者在工作期间身体或心理状态出现波动,作业质量同样会出现波动。
④作业者自身工作认真程度存在变化不够。
上述四项表现在作业者身上,但是,光靠作业者自身的控制是难以解决的,即便针对作业者工作不够认真一项,也需要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采用相应复杂且长期的检查监督手段加以控制。
从以上分析可见,仅用岗位工作结果来判断岗位工作质量,有时是不准确的;影响一个岗位的工作质量,有许多问题是本岗位员工解决不了的,针对保证本岗位的工作质量,如果缺少上级管理(领导)者必要的现场指导和检查,也是很难保证的。
二、管理(领导)者的质量责任 管理者岗位包括企业总经理,各项业务主管副总经理,各业务部门经理,生产车间主任和工段长等岗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不亲手参与生产,但他们是第一类人员管理者,即对第一类人员有指挥命令、检查监督、评价奖惩和工作安排(岗位升降和离岗)等诸多权限。
管理者在其管理范围内,要用管理质量来保证过程质量,进而保证产品质量,应直接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管理者的职责是为所领导的部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完成组织规定的任务(目标)。环境包括工作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时间、空间、环境和相应的心理素质。
三、专职管理岗位的质量责任 从事质量管理的专职管理岗位。例如:企业质管部工作人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对第一类人员没有命令指挥、奖惩、工作安排等权限,仅有检查监督权,对第二类人员有建议权。质管部是企业领导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参谋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向企业管理(领导)者和相应业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质量信息和质量建议,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该部门不直接承担产品生产的质量责任,但担负有过程监督检查和其他相关责任。
四、质量责任分析内容 1.分别了解企业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质管部人员应当承担哪些质量责任,为什么承担这些责任,针对所承担责任工作的计划进行评价分析。
2.分别了解企业在质量事故处理时,如何认定各方的质量责任及认定的依据和理由。
3.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找出企业在质量责任规定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进一步寻找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并加以落实。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