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信息监测现状
来源:优易学  2010-1-6 17:10:3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医药书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 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的死因,我国15岁以上人口死亡中,慢性病的死亡是传染病的4.5倍。全国每天约1.4万人死于慢性病[1],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慢性病在总死亡人口中的比例从60%上升到80%[2]。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分别占我国居民死因的前三位[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使慢性病升高的危险因素水平还在持续上升。目前中国男性吸烟率高达66.9%,年轻人包括女性的吸烟率呈上升趋势[4]。1999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慢性病现患率高达28.60%,比1985年增加了13.9%;农村高达13.00%,比1985年增加了44.44%。据估计,全国现患高血压已超过1亿人,糖尿病病人2000万,每年肿瘤新发病人160万,现存脑卒中患者600万,每年新发病人约156万,各类精神性疾病约1600万,慢性牙病如恒牙患病率约40.00%,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病如氟中毒、碘缺乏以及损伤、中毒等[5]。

  慢性病不仅是卫生服务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许多慢性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致残性,这些残疾通常又是不可逆的,由此造成了人们生命余年的痛苦,并加重了疾病的负担[6]。 
   当然,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整个防治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应开展慢性病的监测,掌握慢性病的发病动态和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措施以及今后的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监测,还能够及时识别处于高危险之中的人群、识别新出现的慢性病,发现慢性病病人,为今后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指导其预防并发症和规范化治疗提供资源,因此,开展慢性病的发病监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的慢性病信息监测状况
  国外对慢性病的信息监测非常重视,在这方面做得最早、最普通的是对肿瘤的监测。早在1936年美国的康奈狄格州就已经开始了肿瘤的登记,用于比较不同地区肿瘤的发病率并探索发病原因[7]。1972年全美肿瘤研究所在11个独立的地理区域建立了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系统(SEER program)[8]。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制定“肿瘤登记修正案”,建立了“国家肿瘤登记项目”(NPCR),统一全美的肿瘤登记的标准,提高登记质量[9]。目前津巴布韦、新西兰、智利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地区或全国的肿瘤登记系统[10、11]。  
  美国在1956年通过了“全美健康调查法案”,于1960年开始进行了“全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全美卫生问卷调查(NHIS)”,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国家卫生统计中心连续性的对美国国民的健康、营养、疾病、残疾及其影响等进行监测。NHANES调查主要监测某些特定疾病的患病率、知识的知晓率、治疗及控制,监测危险行为和环境的暴露情况,从1999年开始每年连续调查。NHIS自1957年开始每年在全国的范围内连续性监测,内容包括行动受限、医疗保险、卫生保健的可及性、卫生保健的利用、健康状况、个人行为、免疫状况等多个指标,并在1987年以后增加了有关AIDS的内容。这二项调查的样本覆盖全美的人群,为政府了解美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2]。
   1984年美国建立了“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13],通过每月连续电话询问调查,收集成年人中(18岁以上)与疾病发生、发展或死亡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资料,包括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不使用安全带等,并使这些行为危险因素资料为公共卫生及疾病控制的计划、措施服务。
  80年代以后,国际上加强了慢性病信息的合作研究。其中较著名的有WHO的“心血管疾病监测”(MONICA)项目[14]等。MONICA项目于1984年开始实施,主要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趋势和危险因素等内容,来自欧、亚、澳和北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个WHO合作中心参加了该项目。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刀刀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