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期特点及与预防保健的关系: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约280天)。
胎儿依赖母体生长发育,所以孕妇的精神状态、饮食、卫生、医药等方面,不仅影响母亲的健康,而且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尤其是在受孕初3个月,胎儿各系统器官逐步分化形成,此时孕母如受某些时行疾病或内伤杂病、以及药物、营养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可以导致许多先天性疾病,如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胎儿畸形;乱用药物可致堕胎、流产等。古书记载“兔缺”、“六指”、“肛门内合”等先天性畸形,以及胎热、胎寒、胎黄、胎弱等病理现象,均指孕妇护胎不慎所造成的后果。
围生期 近年来,医学界把孕28周到出生后7天,定为围生期,这个时期婴儿死亡率最高,故现在已经形成了围生医学。
2.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28天。
新生儿脱离母体,他需要适应新环境,开始自主呼吸和调整循环,依靠自己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摄取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主要处于抑制状态,一天睡眠时间达二十多个小时。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需要经过2-3周的生理调节,才能逐步提高。这期婴儿体质尤其稚嫩,免疫能力差,患病后反应性差,感染容易扩散,死亡率较其他各期高。
3.婴儿期 生后28天到1周岁。
婴儿期已经逐步适应了外界环境,生长发育迅速(此期为生长发育最快阶段)。与出生时相比,小儿体重增至3倍,身长增至1.5倍,头围增大1/3左右,脏腑功能也在不断发育完善。这一时期,正处于乳类喂养并逐步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育快,营养需求高,从母体内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为健全,因此,容易发生消考,试大网站收集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各种传染病,故应加强预防和保健工作。
4.幼儿期 1周岁至3周。
体格增长速度减慢,但是智力发育迅速,语言、思维和感知、运动能力增强。学会了走路,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增多,但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差,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断奶后食物品种转换,容易发生各种消化系统的疾病,因此要注意加强营养,开发智能及防止意外事故,加强传染病的预防。
5.学龄前期 3周岁到6-7周岁,也称幼童期。
小儿体格稳步增长,智力发育渐趋完善。这一时期,已经确立了不少抽象的概念,如数字、时间等,开始认字并用较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这是小儿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该年龄段儿童智能发育的特点开展早期教育。这个时期,小儿容易发生溺水、烫伤、错服药物以致中毒等,应注意防护。
6.学龄期 6-7周岁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1-12岁,男12-13岁)。
这一时期,儿童体格仍稳步增长,乳牙脱落,换上恒牙,大脑发育已经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成熟,自控、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均进一步增强,已能适应学校、社会的环境。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疾病如肾炎、哮喘等疾病多见。
7.青春期
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近几十年来,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有提早的趋势。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此期生殖系统发育迅速,第二性征逐渐明显,形体增长出现第二个高峰,精神发育由不稳定趋向成熟,易于产生相应的疾病,应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的教育。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