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正式学是因为我在此之前的暑假自学了一段德语,而且是颇有成效的。我自学的教材是《德语三百小时》,这是一本侧重基础语法的教材。我的考虑是要较迅速地入门就必须了解一门语言的基本框架,即语法,有了这个框架你就可以灵活变通。对于我们这些“大龄”的以及想迅速掌握语言的人,我并不赞同忽视语法而侧重语感的教学法,这一方法并不利于速成!后来的事实也表明我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我首先大略地学了一下德语的基本发音,对于我而言,发音是很重要的,因为我记单词向来是能规则拼得出来就记得住,不规则的拼写单词我则很难记住。而且德语的拼读比英语规范得多,掌握了发音学单词完全不是件难事。但当时由于我是自学的,所以我并不敢大声地朗读出来,怕万一发错了就很难纠正了,只是在心里默念。
接下来便是啃枯燥的语法。为了专心学德语,我呆在学校里,没有回家。七月的天气又潮又热,闷得让人心浮气燥,有好几次我真是差点坐不住了,但憧憬起未来,想起父母鼓励般的微笑,我硬是撑了下去……就这样啃了一个多月,我学完了德语的基本语法,而且是相当扎实(我也不知为什么,我的语法就是记得比较牢,或许是我生性比较严谨的缘故)。回想起来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有人到德国学了一年,还是语法错误不断,相比之下,我可谓高效了(省时又省钱)。
我所以暑假这么拼,也是有压力的。因为我幸运地被北京歌德学院录取了,但还不是正式录取。通知书中告知,我必须先到学院初学两个星期,之后进行一次考试,才正式决定是否录取我。我实在不清楚这是个什么性质的考试,如果是淘汰性质的,谁不珍惜在歌德学院学习的机会?谁能不拼命呢?可后来事实说明,我实在是多虑了。这只不过是个检验性质的考试,只要你收到歌德的通知书,就基本被录取了。但一个多月也没白学,歌德的教学法与中国人的完全不同,没有自学过的人一时还很难适应,跟不上。
出乎我的意料,歌德的老师并没有系统地教我们发音,只是适时地纠正一下我们错误的发音。对于这点我不太习惯,因为我不喜欢凭感觉地,模糊地学东西(这或许是我听力一直不是很好的一个原因)。但好在我自学过了,也没觉得有多大麻烦。其它东西我更是很容易接受了,因为我已经有了很好的底。现在回想起来我一直认为,我的感受力不是很强,是个偏抽象思维的人,这样的人学语言应该像我这样先给自己构造个框架,系统地学一下,再往里填充。
我们的老师Christine是个相当不错的老师。她很幽默,并富于创造力,整个课堂有了这个灵魂,气氛就十分活跃。她给我带来的是学语言乃至学习的新观念。对她而言,语言不仅仅是字母,还有形体语言、图形语言;学语言除了平时的积累,很重要的是实践和灵活应变。不管你懂不懂一个词,语法对不对,只要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这就意味着你语言能力,确切地说是沟通能力强。此外,我们还经常进行一些场景表演,或就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点像Seminar)。这正是歌德教学重实践的一面,把生活常有的场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给你提供反馈:什么是最需要学的。
在歌德学院自然还有很多好处,如这里的图书馆资料是比较丰富实用的;可以免费拿走很多资料;实践德语、交德语朋友的机会比较多;学院也会常给我们提供了解德语国家文化的机会。但不论你具备多好的条件,自觉性才是最重要的。歌德的教学虽然先进,但并不一定利于速成,它的导向不是让你去考试过级的。而且这里的课堂其实多数是实践课,可以锻炼你的应变能力,但一定的积累还是必要的,而积累还得靠你课后去完成。
就这样,我在歌德度过了一年的岁月,这一年里我几乎什么都不想,专注地学德语(为学德语,我休了一年的学),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在歌德完成了800学时的课程后,我和许多同学也渐感歌德的各种缺陷,我本人则认为其最大缺陷是:脱离DSH考试比较远。我一年的休学期限也快到了,剩下的最后一学年是比较轻松的,我打算按一年前预定的计划进行:回校自己准备APS和DSH(我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还是很自信的)。可是一个机会来了,德国汉诺威大学首次与人民大学合办DSH班,今年九月底汉大将在人大举行DSH考试。又是一个暑期班,想起去年酷热的夏天我犹豫了好一阵子,说真的,学了一年的德语真有点身心疲倦了,真想回去放松一下,可这次考试不计算在两次之类啊,很大的诱惑。我终于横下一条心:报!
人大的语言班果然与歌德大相径庭,这是纯粹的考试强化班!全天地上课,够累人了。以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为单元,进行听、说、读、写及语法的专题训练。刚一开始我们就按DSH形式模拟了一下,我考得还不错,老师说基本接近DSH要求了,就是听力不太行。还没强化就接近了,我于是有点放松了,白天上课,晚上则经常跑出去玩,谁知人家可拼命了,到了九月初发现别人在迅速进步,自己则在原地踏步。九月份我才比较进入状态,系统地针对DSH训练一下。所以我认为除了上课训练,课后的整理、提高还是有必要的。
临考前一星期汉大的老师来了,给我们上了考前辅导,这几节课比较关键,老师会对考试形式、内容稍加提示。大家也可以向老师提出适当的要求(当然是放宽之类的要求了)。不过据说这是第一次,可以谈条件,以后再举办就不行了。九月三十号我们参加了DSH考试,上午考作文、听力,下午考阅读、语法,第二天口试。汉大的题目比较怪,文章内容不一定很难,篇幅也不大,但提问的类型五花八门,有些题目很令人费解,审题都审不懂了,还怎么做题?还有听力的语速虽慢,但你即使把每个句子听出来了,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换句话说,让你把它们当阅读做都不一定做对。想做好听力题最好就是把听出的东西尽量地答上去,不管你理解不理解。我就吃了这个亏,只答了寥寥几个字,结果听力成绩很低,还好有其它项来补。
需要强调的是:考试就是考试,它并不一定能反映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可能你完全有这个实力,但因不适应命题,通不过考试是完全可能的。所以中国人的题海战术在这个时候特别凑效。在这里,我推荐几本DSH用书:同济的DSH-Kurs,外文社的德国大学入学考试德语考试大纲。
十月一号归心似箭的我踏上了回家的路。考试时并无多少顾虑,现坐在火车上倒顾虑重重了:万一这次考试通不过,信心必然受打击,还得一年之后到德国再考一次,万一到时连房子都找不到,能净下心考吗?……还好,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我考试通过的消息,并且该成绩在全德国是通用的。所以,机会来了,还是得善于去把握的。
现在我回到了学校,开始准备APS了。由于通过了DSH,我现在把学德语的重点移到了对德国方方面面的了解(在歌德学院拿了不少好材料),并加强听力和口语。此外借准备APS之机开始积累专业词汇,我发现德语的专业词汇并不难掌握,有不少合成词。很多人没有了压力便不学了,可我不一样,我知道自己的德语离实际需要还差得远,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这是我的准则。
准确地说,我学德语近两年了,效果也比较显著。我觉得主要在于两点:稳扎稳打,不浮躁;目标明确,导向性强。
我并没有什么语言天赋,只能靠不懈的努力与合理的方法。学语言其间我认识了不少同样想去德国的朋友,他们中有些人总有一种浮躁的心态,急于求成,结果花的金钱、时间反而比我多。而且究竟在国内学德语好还是在德国学好,我认为前者更可取,最好是在国内把DSH也考过了,这样最务实。当然即使过了DSH到了德国还是要适应很久的(这方面对在德国学语言的人较有优势),但那时心态就不同了,待遇也不同,而且又省了大量开支,权衡利弊,前者好(对于家里有钱的公子哥么自然又是另一回事)!
写了这么多,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些参考。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