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述题。(共2题,22分)
27.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评析上述观点,阐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12分)
【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分)
(2)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但不是完全对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3分)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那种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的自发论;在实践上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是造成实际工作中“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重要原因之一。(3分)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性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分)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解答本题不仅要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更要明确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结合材料中的说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具体回答时应首先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其次分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并指出题干中观点的错误实质和实践危害,最后简要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现实意义。
28.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并按不同地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试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10分)
【答案】
(1)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1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1分)由于土地等级,位置不同产生级差地租。(2分)
(2)我国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城市土地,都应该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2分)国家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并按不同地段征收不同的土地使用费,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培育和发房地产市场;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分)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地租理论对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指导意义。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两点:一是征收土地使用费的理论依据。征收土地使用费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同时指出地租的含义;二是结合该理论依据回答出这样做的现实意义。征收土地使用费对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29.下列是有关“九?一八”事变后中国GCD策略路线及其变化的材料:
材料1
日军进展当与中国亲日军阀之活跃相并行。日本将利用华北各派军阀之冲突——特别是在“停战”后防地之分配上,煽起大规模的军阀战争。冯玉祥、方振武已开端于先。如四川军阀战争正酣,西南的反蒋的酝酿,都昭示着各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积极准备便于他们瓜分中国的军阀战争。
摘自《中央致各级党部及全体同志的信——论反帝运动中的统一战线》
(1933年6月8日)
材料2
中国民众在福建所谓人民革命政府的存在与破产之中深刻的了解了反革命改良主义的实质。在福建聚集了一切中国的反革命的改良主义的集团与派别……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一切行动都是动摇犹豫投降出卖妥协与失败主义的行动。
摘自《中央为福建事变第二次宣言》
(1934年1月26日)
材料3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GCD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摘自《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8月1日)
材料4
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东北四省之后,现在又并吞了整个华北,而且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无疑的,新的反日的民族革命高潮,不但推醒了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中更落后的阶层,使他们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而且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与知识分子,现在又转入了革命,中国国民经济的总崩溃,千千万万人民的失业失地,千千万万的灾民难民,更使得新的反日的民族革命高潮,同群众救死求生的日常斗争密切地联系起来,大大的扩大了民族革命的群众基础,广大民众的革命义愤是在全中国一切地方酝酿着,并已经在普及各大城市的学生反日示威运动中开始表现出来了。在反革命营垒中是新的动摇分裂与冲突,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的乡村富农与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对于目前开始的新的民族运动,是有采取同情中立以至参加的可能的。
当然,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团体,不同的社会阶级与阶层,不同的武装队伍,他们参加反日的民族革命,各有他们不同的动机与立场。有的是为了保持他们原有的地位,有的是为了要争取运动的领导权使运动不至超出他们所容许的范围之外,有的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正因为他们的动机与立场各有不同,有的在斗争开始时就要动摇叛变的,有的会在中途消极或退出战线的,有的愿意奋斗到底的。但是,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摘自《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1935年12月25日)
请回答:
①指出材料1、2中的策略错误及其性质。(3分)
②比较材料3、4与材料1、2指出党的策略路线的变化。(1分)
③根据材料3、4,说明党实现策略路线转变的主要依据。(4分)
④从党的策略路线的这一变化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2分)
【答案】
(1)材料1将冯玉祥、方振武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材料2完全否认福建事变的抗日反蒋的进步意义,斥之为反革命的改良主义。错误的性质是“左”倾关门主义。(3分)
(2)党开始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策略路线。(1分)
(3)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这是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有同情、中立以至参加抗日的可能,即使是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党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路线。(4分)
(4)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对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判断是党制定正确路线的基本前提。(2分)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GCD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依据及党内围绕此问题的争论。
第一问,分析材料1和材料2。这两则材料都是中共党内出现过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他们看不到“九?一八”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把民族资产阶级看成最危险的敌人,否认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材料中的观点将冯玉祥、方振武等领导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否认福建事变抗日反蒋要求的进步意义,这不利于中国的抗日,反而对日本侵华有利。
第二问,比较材料1、2和材料3、4。材料3、4中中国GCD正式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第三问,结合第二问,党的“策略路线的变化”即社会意识的变化,它是由社会存在及其变化所决定的,具体到党的“策略路线的转变”,是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决定的。
第四问,结合前面的两问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正确分析、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GCD人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