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3分)
【分析】本题考点:意识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
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由于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在经验和知识上、在能力发展和能动性的发挥上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各有不同,因而表现出认识上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含的哲理,是人的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并结合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其次,指出客观真理的含义及其判断标准;最后,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否定了客观真理,并说明原因。
24.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案】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
(2)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分析】本题考点: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解答本题必须明确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从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入手,揭示二者的含义;其次,分析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题干颠倒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之间因果关系的错误实质。
25.《资政新篇》是反映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的反封建纲领。
【答案】
(1)《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反封建的施政纲领,其中心内容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革达到兵强国富的目的。(2分)
(2)但它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提出的改造中国的设想,并没有表达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也没有反映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3分)
【分析】本题考点:《资政新篇》的时代特征及其性质。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反封建纲领,对这一点应予以肯定。但是,《资政新篇》是企图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来反封建,没有明确表达农民的土地要求,也没有反映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与大平天国前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有实质性的区别。题干中既有合理因素,也有错误成分。考生应作在熟知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一分为二地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否定。
26.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答案】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程度限制的。(1分)
(2)列宁的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2分)
(3)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2分)。
【分析】本题考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解答本题建议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文化程度的限制。其次,指出列宁话中的正确涵义:列宁的话是说文盲受没文化、不识字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享用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再次,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五、论述题。(共2题,共22分)
27.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然而社会主义 却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试析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并阐明我国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的必然性。(12分)
【答案】
(1)这些国家虽然经济文化不发达,但其资本主义经济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2分)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趋于成熟。帝国主义战争使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薄弱环节。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加剧了落后国家的矛盾,使其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在这些国家中,统治阶级力量严重削弱,无产阶级及人民力量迅速壮大,出现革命形势。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经受锻炼,日趋成熟。(4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1分)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3分)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
解答本题时建议分两个层次:第一,概述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的原因:①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必要的物质条件;②落后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③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第二,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一基本国情既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完成历史课题的艰巨性。
28.我国“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试说明确定上述任务的依据和重要意义。(10分)
【答案】
(1)确定重点任务的依据:
①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是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入不足;耕地面积在减少,人口不断增加;农业民收入增长与实现小康水平的目标尚存较大差距,目前还有几干万人需要脱贫。(2分)
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棉油等基本农业产品是12亿人口的基本生活资料,是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市场。(2分)
(2)确定重点任务的意义: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可以优化产业结构,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九五”目标的顺利实现;(2分)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保持社会稳定;(2分)这一重点任务的完成,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2分)
【分析】本题考点: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加强这一地位的基本措施、意义。
解答本题应首先从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进而根据“九五”期间提出的重点任务,正确分析它的重要意义。
回答时建议分两个层次:首先,指出确定“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任务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是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说明确定重点任务的意义。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29.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10分)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