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答案要点】
(1)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工农轻重并举;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两条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联系
①都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从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出发;
②都强调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同时以工业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③工业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中国最大多数人共享工业文明的成果。
(3)两条工业化道路又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发生了一些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①体制基础不同,现阶段的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型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②国际环境不同,建国初的工业化是在封锁、被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尽管存在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竞争和高技术限制,但与建国初相比,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科技和生产力基础不同,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基本上没有受到新科技革命的影响,而新时期以来的新型工业化在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与"以工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工农轻重并举"的传统工业化的产业格局有着重大的差别。
37.【答案要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源于、开始于毛泽东。
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树立了光辉典范。
②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毛泽东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③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误是在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同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历史借鉴。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于、成熟于邓小平,是因为:
①邓小平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
②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③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④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系。
说明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并且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和挫折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1)主要探索成果有:
①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
②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是这些积极成果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探索者,不仅他的失误是探索中的失误,而且也是他多次率先提出并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
(2)重要意义
①它标志着中国GCD人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探索中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和有价值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及那些独到的、创造性的思考,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③这一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经验。
(3)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①艰辛探索但总体上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②探索的一些正确成果没有在实践上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某些严重的背离;
③探索中另一种"左"的倾向逐步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
④最根本的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4)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和挫折的主要原因
①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
②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
③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答案要点】
(1)深化了对历史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的认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GCD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深化了对规律客观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认识;
(3)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了对生产力最终决定,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最终决定规律的认识。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答案要点】
(1)真理是客观的。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每个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又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又都只具有相对真理的意义,是在一定条件下提出来的,不能照抄照搬,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为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主观与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统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与时代特色相结合,最新理论成果就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4)真理相对性表明,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讲,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关于对象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具有近似的性质,都有待继续深化,都要不断进行创新。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向前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