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因 |
主要合并伤 |
临床特点 | |
锁骨骨折 |
间接暴力 |
臂丛损伤 |
青枝骨折用三角巾悬吊3周 |
肱骨外科颈骨折 |
间接暴力 |
臂丛神经、腋血管 |
无移位:三角巾悬吊 |
肱骨髁上骨折 |
间接暴力 |
伸直型:肱动脉、正中神经屈曲型:无 |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复位外固定,探查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
桡骨下端骨折 |
间接暴力 |
无 |
分Colles、Smith、Barton骨折 |
股骨颈骨折 |
间接暴力 |
股骨头坏死 |
患肢缩短,外旋45~60度 |
转子间骨折 |
直接/间接暴力 |
无 |
患肢缩短,外旋90度 |
髌骨骨折 |
直接暴力 |
髌股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
跪地产生粉碎性骨折 |
脊柱骨折 |
间接暴力 |
脊髓损伤 |
多由高处坠落导致压缩性骨折 |
骨盆骨折 |
直接暴力 |
腹膜后血肿等 |
保守治疗为主,勿轻易打开腹膜后血肿 |
肱骨髁上骨折 |
桡骨下端骨折 | |
伸直型 |
远折端——向上移位 |
远折端——向背、桡侧移位 |
屈曲型 |
远折端——向前移位 |
远折端——向掌、桡侧移位 |
Barton骨折 |
腕关节背伸着地——腕关节背侧移位 |
股骨头下骨折 |
经股骨颈骨折 |
股骨颈基底骨折 | |
骨折线位置 |
位于股骨头下 |
股骨颈中部,常呈斜形 |
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处 |
损伤血管 |
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支 |
股骨干发出滋养动脉升支 |
有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合成的动脉环提供血供 |
并发症 |
最易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
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 |
骨折容易愈合,无并发症 |
股骨颈骨折 |
股骨转子间骨折 | |
临床分类 |
按骨折线分——股骨头下骨折、经股骨颈骨折 |
Tronz0—Evans分类——Ⅰ~V型 |
临床表现 |
①外伤史 |
①外伤史 |
治疗
|
①非手术治疗——无明显移位、外展型或嵌入型等稳定性骨折、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差者 |
①非手术治疗——稳定性骨折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外展位骨牵引;不稳定性骨折行骨牵引+手法复位 |
骨折类型 |
常见并发症 |
成因 |
胫骨上1/3骨折 |
下肢缺血坏死 |
此处相对固定的胫后动脉受损,导致下肢严重血液循环障碍 |
胫骨中1/3骨折 |
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
小腿的肌筋膜与胫骨、腓骨和胫腓骨间膜一起构成四个筋膜室。骨折后因髓腔出血、肌肉损伤出血、或血管损伤出血,均可导致骨筋膜室高压 |
胫骨下1/3骨折 |
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
从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进入骨内的营养动脉受损 |
腓骨颈骨折 |
腓总神经损伤 |
在腓骨颈,腓总神经由胭窝后、外侧斜向下外方,经腓骨颈进入腓骨长、短肌及小腿前方肌群 |
截瘫 |
胸腰段脊髓损伤后,下肢产生的感觉与运动障碍 |
四瘫(四肢瘫痪) |
是指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下肢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
硬瘫(痉挛性瘫痪) |
是指支配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
软瘫(弛缓性瘫痪) |
是指支配肢体的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 |
上、下颈髓 |
上颈髓指C1~C4; 下颈髓指C5~C8 |
上、下胸髓 |
上胸髓指T1~T4; 下胸髓指T5~T8 |
脊髓休克 |
是指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立即发生的损伤平面以下的弛缓性瘫痪 |
脊髓半切征 |
Brown-Sequard征。指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
脊髓前综合征 |
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浅感觉消失或减退,深感觉存在 |
脊髓后综合征 |
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神经根性痛 |
脊髓中央管综合征 |
特征性表现为上肢瘫痪重于下肢 |
脊髓圆锥损伤 |
会阴部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丧失(大小便不能控制),下肢功能正常 |
马尾神经损伤 |
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运动及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丧失 |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