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 |
周围动脉瘤 | |
发生部位 |
腹主动脉各部位(以肾动脉平面为界) |
颈动脉、上肢和下肢各主干动脉 |
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一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损伤(最常见) |
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
临床 |
①腹部搏动性肿块 |
①搏动性肿块——最典型临床表现 |
治疗 |
手术治疗 |
手术治疗 |
检查 |
B超——记录瘤体大小、有无粥样斑块及附壁血栓,适用于肾动脉平面以下的动脉瘤 |
间歇性跛行 |
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的典型症状,其跛行时间可作为估计供血不足的大致指标。多见于Buerger病 |
动脉性静息痛 |
急性或慢性动脉阻塞,可引起组织缺血及缺血性神经性炎,导致持续性疼痛 |
静脉静息痛 |
急性主干静脉阻塞时,远端肢体因严重淤血导致持续性胀痛,伴静脉回流障碍 |
静脉性浮肿 |
多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有逆流病变时,因下肢静脉高压使血清白蛋白渗入并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浮肿。 |
淋巴水肿 |
多为淋巴管阻塞,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所致 |
指压性色泽改变 |
动脉血流减少或静脉回流障碍时,复原时间延长 |
运动性色泽改变 |
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
体位性色泽改变 |
又称Buerger试验。阳性提示动脉供血不足、静脉逆流或回流障碍 |
临床表现 |
缺血原因 | |
Ⅰ期 |
①无明显临床症状; ②患肢麻木、发凉、皮温降低、苍白 |
局限性动脉狭窄 |
Ⅱ期 |
①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②皮温降低、苍白更明显 |
动脉严重狭窄 |
Ⅲ期 |
①静息痛为主要症状 |
动脉广泛严重狭窄 |
Ⅳ期 |
①症状进一步加重;②踝/肱指数<0.3 |
组织坏死 |
跛行时间 |
应记录跛行时间、跛行距离 |
皮肤温度 |
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摄氏度以上,提示皮温降低侧有动脉血流减少 |
Buerger试验 |
阳性提示患肢血供严重不足 |
肢体血流图 |
利用容积描记仪测定搏动血流量。血流波形平坦或消失,提示动脉严重狭窄 |
超声多普勒 |
踝/肱指数>1.O正常;0.5~1.0为缺血性疾病;<0.5为严重缺血 |
动脉造影 |
患肢中小动脉多节段狭窄或闭塞是Buerger病的典型x线征象 |
栓子来源 |
①心源性:最多见;②血管源性:动脉瘤、血栓;③医源性:导管折断、血管内膜撕裂 |
栓塞部位 |
①下肢较上肢多见 |
临床表现 |
5P——Pain,Pallor,Pulseless,Paresthesia,Paralysis |
检查 |
皮温测定——明确变温带的平面 |
非手术治疗 |
所有病人都要行非手术治疗,即使手术病人,术前术后也要进行非手术治疗 |
手术 |
切开动脉取栓术、利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 |
Buerger试验 |
体位性色泽改变试验:先抬高下肢70~80度,或上肢过头,持续60秒,肢体远端皮肤如苍白色,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再将下肢下垂,正常人皮肤色泽10秒内恢复,如时间超过45秒,且色泽不均匀者,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障碍。肢体持续下垂,出现明显潮红或发绀者,提示静脉逆流或回流障碍 |
Perthes试验 |
检查深静脉是否通畅,是决定手术与否的关键检查 |
Trendelenbur9试验 |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
Pratt试验 |
判断交通支瓣膜功能是否不全 |
5P |
Pain、Pallor、Pulseless、Paresthesia、Paralysis是动脉栓塞的主征 |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