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 |
我国最常见的病因(占50%)。其原理就是共同通道学说 |
过量饮酒 |
国外最常见的病因 |
暴饮暴食 |
最常见诱因。因此急性胰腺炎也称为“节日病” |
胰管阻塞 |
胰管结石、蛔虫、肿瘤、狭窄等均可引起胰管阻塞 |
十二指肠液反流 |
当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十二指肠液可反流入胰管,其中的肠激酶激活胰液中的各种蛋白分解酶和磷脂酶A,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 |
高脂血症 |
占7% |
胰腺缺血 |
|
高钙血症 |
|
手术与创伤 |
腹部手术(特别是胆胰手术)、腹部外伤(尤其是腹部方向盘伤)等可导致胰腺炎 |
感染 |
继发于传染性疾病(如急性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
药物 |
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四环素、磺胺类等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
其他 |
十二指肠后壁穿透性溃疡、十二指肠憩室炎等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
指标/CT |
临床特点 |
意义 |
血淀粉酶 |
数h↑—6~8h可测--24h达高峰—4~5d降至正常 |
血AMS>500U/dl(Somogyi)确诊淀粉酶高低与病情不平行 |
尿淀粉酶 |
24h开始升高一1~2w恢复正常 |
|
C反应蛋白 |
有助于评估与监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性 |
胰腺坏死时,CRP明显升高 |
血清脂肪酶 |
24~72h开始升高一持续7~10d |
|
白细胞 |
多数升高 |
|
血清正铁 |
腹腔内出血时,红细胞释放血红素一正铁血红素一与白蛋白结合成正铁血白蛋白 |
重症胰腺炎72小时内阳性 |
血糖 |
升高(持续>10mmol/L提示胰腺坏死,预后不良) |
|
血钙 |
降低(<1.5mmol/L提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预后不良) |
|
CT |
为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 |
禁食、胃肠减压 |
可减少食物刺激→胃酸分泌减少→促胰液素分泌减少→使胰腺得到休息 |
营养支持 |
见本讲义《外科学》第10章·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
体液补充 |
胰腺炎时,大量液体丢失 |
休克防治 |
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休克,因此补充体液,防治休克是关键 |
抑制胰酶活性 |
抑肽酶、加贝酯 |
抑制胰腺分泌 |
善得定、洛塞克 |
解痉止痛 |
禁止单用吗啡。因吗啡可使0ddi括约肌痉挛,共同通道受阻,加重病情 |
腹痛 |
最常见症状(占90%) |
胰腺内分泌功能不足 |
糖尿病(占1/3) |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 |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脂肪泻、消瘦、维生素A、D、E、K缺乏症 |
传统三联征 |
胰腺钙化、糖尿病、脂肪泻 |
慢性胰腺炎四联征 |
腹痛、体重下降、糖尿病、脂肪泻(5版P653、6版P607(外科学》) |
慢性胰腺炎五联征 |
腹痛、胰腺假性囊肿、胰腺钙化、糖尿病、脂肪泻(5版P494、6版《内科学))P473) |
其他 |
并发假性囊肿可扪及包块胰头肿大纤维化压迫胆总管可出现黄疸、胸水、腹水、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 |
胰腺癌 |
包括胰头癌、胰体尾癌。多为导管细胞腺癌(占90%)、粘液性囊腺癌、腺泡细胞癌 |
胰头癌 |
胰腺癌多位于头部(占胰腺癌的70%~80%),称为胰头癌 |
壶腹周围癌 |
壶腹周围癌指壶腹部、胆总管末端、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 |
胰头癌 |
壶腹癌 | |
癌肿部位 |
胰头 |
壶腹部 |
病理类型 |
腺癌多见 |
腺癌最多见 |
转移途径 |
淋巴转移 |
淋巴转移 |
恶性程度 |
高 |
低 |
切除率 |
低 |
高 |
5年生存率 |
低 |
高 |
黄疸出现 |
较晚 |
较早 |
黄疸特征 |
进行性 |
可波动 |
肿瘤名称 |
主要激素 |
细胞型 |
症状 |
恶变率 |
胰岛素瘤 |
胰岛素 |
B |
低血糖 |
<15% |
胃泌素瘤 |
胃泌素 |
G |
消化性溃疡、腹泻 |
50% |
肠肽瘤 |
VIP、前列腺素 |
Dl |
水样腹泻、低钾、低胃酸 |
90% |
高血糖素瘤 |
高血糖素 |
A |
高血糖、皮炎 |
60% |
生长抑素瘤 |
生长抑素 |
D |
高血糖、脂肪泻、胆结石 |
90% |
胰岛素瘤 |
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 |
发病情况 |
男女之比=2:1,95%为良性为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 |
发生于任何年龄,5%为<16岁儿童60%为恶性 |
肿瘤情况 |
92%为单发,直径1.0~2.5cm |
75%单发,25%~30%合并多发内分泌肿瘤l型 |
临床表现 |
Whipple三联征:禁食后低血糖 |
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溃疡+腹痛腹泻(占50%) |
化验检查 |
①空腹血糖<2.2mmol/L |
①无胃切除史BAO>15mmol/h |
治疗原则 |
手术切除肿瘤 |
抑酸治疗、手术治疗 |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