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急性胆囊炎
1.病因
(1)胆囊管梗阻结石(95%)、狭窄、蛔虫等。
(2)细菌感染多数为逆行感染、少数为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致病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3)十二指肠乳头逆流30%胆囊结石病人胆汁幽门螺杆菌阳性。
(4)外伤
(5)化学刺激
2.临床表现及治疗
右上腹绞痛、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Murphy征阳性。并发穿孔可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最严重并发症)。B超为首选诊断方法。治疗首选胆囊切除,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严重心血管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不愿手术者。
五、慢性胆囊炎
1.病因及病理
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约70%~95%的病人合并胆囊结石。由于炎症、结石等反复刺激,胆囊壁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壁增厚,瘢痕形成,萎缩。
2.临床表现及治疗
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有胆绞痛病史。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疸。Mushy征可阳性。对伴胆囊结石者均应行胆囊切除。
注意:①急性胆囊炎Mushy征阳性;慢性胆囊炎Mushy征阴性,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会阳性(P580)。
②急性胆囊炎无黄疸(尽管临床上1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可并发黄疸,但多年来答案都是无黄疸)。
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1.病因
导致胆管梗阻的原因为结石(最常见,占88%)、胆道蛔虫、胆管肿瘤、胆道狭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经T管造影、PTC术后也可引起。
2.病理生理
基本病理改变为胆管完全梗阻、胆管内高压及胆管内化脓性感染。梗阻的部位可在肝内和/或肝外胆管。
3.常见致病菌
包括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等)、革兰阳性菌(粪链球菌、肠球菌)和厌氧菌。其中单一菌感染占40%,两种混合感染占40%,两种以上混合感染占20%。
4.临床表现
(1)病史以往有胆道疾病、胆道手术史,起病急骤。
(2)Chareot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3)Reynolds五联症Charcot三联症+休克+神经精神症状。
5.治疗原则
由于AOSC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管梗阻、胆管内高压,因此其治疗原则应是手术解除胆道梗阻: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
七、胆道蛔虫症
1.病因和病理
寄生环境发生变化时,寄生于中下段小肠内的蛔虫→十二指肠→0ddi括约肌→胆总管→0ddi括约肌痉挛诱发胆绞痛、胰腺炎。
2.临床表现和诊断
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疼痛,缓解期宛如常人,剧烈腹痛和轻微腹部体征不对称是本病的特点 B超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显示胆管内有平行强光带,偶见蛔虫在胆管内蠕动,有确诊价值。3.治疗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仅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考虑手术。
八、胆道疾病及胆道手术常见并发症
1.胆囊穿孔
胆囊穿孔是急性胆囊炎的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发病3天以内。穿孔部位以胆囊底部常见,胆囊颈部次之。胆囊穿孔后可引起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应急诊手术处理。
2.胆道出血详见本讲义《外科学》第29章·上消化道出血。
3.胆管损伤
胆管损伤是胆道手术的严重并发症,90%以上发生于胆囊切除术。损伤部位以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的汇合部常见。胆囊切除后短期内出现黄疸、腹膜炎、难以愈合的胆汁漏、延期出现的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者,均要怀疑胆管损伤的可能。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
九、胆道肿瘤
1.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多为良性,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腺瘤及腺癌)及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由于术前难以确定病理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
(1)良恶性的鉴别
恶变可能性大(5版外科学):
①直径>lcm、生长迅速;
②单发宽蒂息肉;
③不规则、局部增厚者;
④位于胆囊体部者(位于底部者多为腺肌增生,位于体部者多为恶性肿瘤)。
恶变可能性大(6版外科学):
①直径>1cm;
②年龄>50岁;
③单发病变;
④息肉逐渐增大;
⑤合并胆囊结石者。
(2)诊断B超、CT、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
(3)治疗
①无症状者定期观察,每6个月复查1次B超。
②有下列情况者手术治疗:直径>1cm的单个病变;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增厚者。
2.胆囊腺瘤
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腺瘤多见。癌变率1.5%(5版外科学为6%~36%),为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应手术切除。
3.胆囊癌
好发部位 |
胆囊体部和底部 |
病理类型 |
腺癌最多见(82%)、未分化癌(7%)、鳞癌(3%)、混合性癌(1%) |
转移途径 |
淋巴转移,转移至肝门淋巴结少见。直接侵犯及淋巴转移是肝转移的主要原因 |
病因 |
未明。70%并存胆囊结石、瓷化胆囊、胆囊腺瘤癌变、胆胰管结合部异常、溃疡性结肠炎等 |
治疗 |
手术:胆囊切除——Nevin Ⅰ期; 根治术——Ⅱ、Ⅲ、Ⅳ期; 姑息手术——晚期减黄 |
预后较差者 |
预后较好者 |
胆系疾病:女多于男 |
胰腺疾病:男多于女 |
肝癌(生存1~3月) |
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90%) |
胆囊炎(3F病人,男:女=1:3) |
胰腺炎(男>女) |
病理 |
好发于胆管上1/3(占50%~75%) |
类型 |
腺癌多见 |
扩散 |
主要沿胆管壁上下浸润,也可淋巴转移 |
临床表现 |
黄疸早期出现(占90%),进行性加深,小便色黄,大便陶土色 |
发生率(%) |
胆囊变化 |
黄疸变化 |
上段癌(50%~75%) |
无变化或张力减小 |
黄疸出现早,进行性加深 |
中段癌(10%~25%) |
肿瘤位于胆总管胆囊颈管开口以上时,胆囊张力减小肿瘤位于胆总管胆囊颈管开口以下时,胆囊肿大 |
黄疸出现早 |
下段癌(10%~20%) |
明显肿大 |
黄疸出现稍晚 |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