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渗性脱水 |
低渗性脱水 |
高渗性脱水 | |
别称 |
急性脱水、混合性脱水 |
慢性脱水、继发性脱水 |
原发性脱水 |
Na+ |
135~150mmol/L |
<135mmol/L |
>150mmol/L |
渗透压 |
正常 |
降低 |
升高 |
主要病因 |
消化液或体液急性丢失 |
消化液或体液慢性丢失(慢性 |
水分摄人不足(食道癌)、大量 |
脱水调节 |
①细胞外液↓一醛固酮↑一远曲小管重吸收Na+↑;②若持续脱水一细胞内液外移一细胞缺水 |
①早期:细胞外液低渗→ADH↓→水钠重吸收↓、尿量↑,维持渗透压;②晚期:细胞外液减少一组织间液入血而减少,血容↓→ADH↑→少尿 |
①细胞外液高渗→ADH↑→水重吸收↑→尿量↓;②若继续缺水→循环血量↓→醛固酮↑→保Na+排K+、血容量↑→细胞内液向外液转移→细胞内缺水 |
失水 |
细胞外液为主 |
细胞外液为主 |
细胞内液为主 |
血压 |
降低 |
严重降低(易发生休克) |
正常(严重时降低) |
休克 |
偶尔发生 |
容易发生 |
不容易发生 |
尿量 |
减少 |
早期正常,休克时减少 |
减少 |
尿比重 |
增加 |
降低(<1.O10) |
增加(>1.025) |
尿Na+ |
降低 |
严重减少(<20mmol/L) |
早期高(>50mmol/L) |
临表 |
恶心呕吐、乏力少尿,不口渴 |
恶心呕吐、乏力少尿,不口渴站立时易晕倒 |
口渴,乏力唇舌干燥、烦躁不安、谵妄昏迷 |
补液 |
纠正原发病,补充牛理盐水 |
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 |
5%葡萄糖或0.45%盐水 |
补液量 |
丢失量+日需量(水2000ml+NaCl 4.59) |
补Na+=[正常Na+-测量Na+]×Kg×0.6(女为0.5) |
补水量ml=[测量Na+一正常Na+]×Kg×4 |
用法 |
平衡液或生理盐水静滴 |
先快后慢,总量分次补完 |
计算量分2天补 |
预防 |
低K+ |
低K+、纠酸 |
低K+、低Na+ |
低钾血症 |
高钾血症 | |
血钾 |
<3.5mmoL/L |
>5.5mmol/L |
病因 |
①摄入不足一长期禁食、TPN液中补钾不足 |
①摄人过多一给予过量的钾、库血 |
临床 |
①神经肌肉系统一最早是肌无力,从四肢、躯干至呼吸肌;腱反射减弱 |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
EKG |
①早期T波降低、变平、或倒置,sT下移,QT间期延长。②典型表现为U波出现 |
①早期T波高尖,QT间期延长;后出现QRS增 |
合并 |
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
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 |
治疗 |
补钾浓度<40mmol/L(3g/L) |
①停止含钾药物;②5%NaHC0360~100ml |
备注 |
临床上判断缺钾程度很难;根据血钾测定值补钾并不十分准确,故只能分次补钾,边治疗边观察 |
低钙血症 |
高钙血症 | |
血钙 |
<2mmol/L |
>2.75mmol/L |
病因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甲状旁腺功能受损或手术时损伤消化道瘘、肾功能衰竭 |
甲旁亢——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 |
临床表现 |
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手足抽搐、腱反射亢进Chvostek征和Trousseau征阳性 |
早期疲乏、软弱、恶心呕吐 |
治疗 |
纠正原发病;补充钙剂(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
手术切除腺瘤或增生的组织 |
镁缺乏 |
镁过多 | |
血镁 |
血镁高低与机体镁缺乏并不平行 |
血镁高低与机体镁缺乏并不平行 |
病因 |
①摄入过少——饥饿、TPN配方中未加入镁 |
①排出障碍——肾功能不全 |
临床 |
①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与低钙类似 |
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腱反射消失 |
治疗 |
①补充镁剂——硫酸镁或氯化镁静脉注射 |
①停用镁剂 |
低磷血症 |
高磷血症 | |
血磷 |
血清无机磷<0.96mmol/L |
血清无机磷>1.62mmol/L |
发生 |
临床上多见 |
临床上少见 |
病因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
临表 |
无特异性。可有头晕、厌食、肌无力、抽搐、昏迷等 |
低血钙表现,可有肾功能损害 |
治疗 |
补充磷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应手术治疗 |
治疗原发病;治疗低钙血症 |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