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在全国范围内已实施了近20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考试主管部门和考试实施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国近万名考务工作者的努力,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获得了较大发展。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有近20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了考试,向社会输送了近40万名合格专业技术人才。在计算机资格考试的规模、考试内涵、考试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制定了完整的考务管理办法。各地也都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适合本地域发展的考试管理体系。在具体实施考务管理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地发展我们的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考务管理方面的经验主要表现在:
(一)以制度建设来提升管理水平
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能持续健康发展,“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始终贯穿在我们的考务管理工作中,“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是我们考务管理工作的根本思想。
目前为止,除台湾地区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35个考试机构(包括新疆建设兵团),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也建立了考试机构。各地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机的服务管理体系。全国软考办与各考试机构之间不断地加强了横向和纵向联系,及时了解各地有关动态,及时协调和解决各地反映的问题。
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是国家级考试,是一种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政府意志,维护的是广大考生的权益。全国软考办坚持“以用立考、依法执考、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的工作原则,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考务管理方面的各种规定、规则、守则、实施细则等,并依此协调和处理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考试的正常运行。
各地考试机构,根据国家和全国软考办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也相应地建立了考务管理制度,编印出有针对性有特色的管理手册、宣传手册、报考指南等,使考试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部分考试机构将工作流程、计划进度、工作要求、岗位职责制作成大的图表醒目地挂在墙上,起到警示与公开的双重作用;有的考试机构狠抓制度的保障落实,在考试组织、试卷管理、考场执纪、阅卷工作、数据上报等各个环节达到了高效的专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特别是有一些考务管理机构注重加强应急预案研究,制订了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紧急应对和处理能力。
(二)以人为本,提供多层次服务
1、各机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上报名系统,并与考务信息管理系统融为一体,积极开展网上服务,宣传考试政策,指导考生报考,解答考生关心的各类问题;大部分考试机构能够及时发布考试信息,合理安排(或延长)网上报名时间,在考试后45天内公布考试成绩;
2、积极帮助赴日工作和学习的考生,办理手续,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3、江苏软考办为扶持贫困落后地区,如苏北宿迁,免费开设考点,同时免费对全省证书持有者实施证书登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4、陕西软考办为考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桥梁,将取得合格证书的应届大学生选送到“实训基地”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完成实训后,直接输送到西安软件园内的软件企业就业;推荐获得信息处理技术员证书(中文打字速度在60字/分钟以上)的考生到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就业。
(三)努力营造公平考试环境
创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是考务工作的目标,也是维护考试严肃性和考生利益的根本保证。
黑龙江省加强监考力度,每个考点选派10名警校学员作为流动监考,清理考场周围的外部环境,核对考生照片、有效证件等,建立了考生、监考、流动监考相互制约机制,并对每个考场配置了手机信号屏蔽器。
河北等省实行“入场摄像,电子验证”制度,同时配备无线通讯信号屏蔽仪,有效预防通讯工具作弊;
湖北省采用网络阅卷方式评阅主观试题,下午主观题答卷经过自动阅卷系统处理后,阅卷老师通过局域网登录服务器调阅试卷,每道试题均实行两次评阅,由系统自动取其平均值后汇总生成考生成绩库,阅卷更加方便,阅卷结果更加公平准确。湖北等省还使用了二维条码仿伪准考证考试管理系统。
今天我们在大连召开规范考务管理研讨会,主要内容有四个,第一,强化考务管理,提高全国考试管理机构的考务管理执行力;第二,总结现有的考务管理制度在执行时遇到的问题,通过研讨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完善制度建设,在“软考”考务管理制度中增加“应急管理办法”。用这个办法来指导我们面对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情况时的行为;第四,是从技术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全国统一应用“综合考务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率,统一规范管理的标准。
安全和质量是我们这个考试最重要的两块基石,而科学的考务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执行力是这两个基石能够坚固的保证,只有不断健全我们的管理制度,不断地不打折扣地落实管理制度,才能使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才能使计算机资格考试这个信息行业的人才评价平台,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更好地发挥其为国家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为企业选拔人才服务和引导教育面向应用这三大功效。可以说,致力于完善的、有效的考务管理制度建设是我们在“软考”范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