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不再孤独——探访大石山区里的儿童家园
来源:优易学  2014-1-26 13:19:00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家园苦守少人怜,画母投怀幼体蜷。若问何能甜入睡?唯因梦镜可驱寒。”这是一首描写留守儿童生活的诗歌,寥寥数语,将留守儿童的孤独无助形象地刻画出来。忻城县北更乡塘太村地处大石山区,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2013年6月,在自治区、市和忻城县妇联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该村成立了一个自治区级“儿童家园”,县级“留守儿童服务站”。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成长。 (一)热心的志愿者队伍 1月4日正值周六,记者一行11点多来到塘太村“儿童家园”进行探访,老远就听见孩子们的嬉闹声。在操场上,有一个崭新漂亮的滑梯,几名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一楼有一张乒乓球桌,两个男孩正在激烈“对决”。二楼最热闹,孩子们都集中在这里呢!活动室的桌子上摆满五颜六色的玩具,一旁还有各种儿童读物,孩子们围在桌边玩自己喜欢的玩具,非常开心。 记者注意到,活动室里的孩子既有一两岁的,也有十二三岁的。而在孩子们身边,还有好几个成年人。原来,这些都是自愿到这里为孩子们服务的村民,他们组建成“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爱心奶奶”“爱心爷爷”“爱心哥哥姐姐”等志愿者队伍,每个队伍都有5人以上。志愿者队伍中,有退休老师、退休干部,也有在校大学生。 72岁的覃春青是一名“爱心爷爷”,之前当了33年老师,“儿童家园”一建好,他就自告奋勇来这里,给孩子们上上课,教他们读书识字。“我一辈子跟孩子打交道,对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来这里跟孩子玩,我也不孤独了。”覃春青说。记者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也拄着拐杖来这里坐着,什么也不做,安详地看着充满活力的孩子们。 作为一名“爱心妈妈”,黄彩音在这半年时间里,明显感觉到“儿童家园”对孩子们的影响。“大家都在一起玩,在相处中变得更懂事、更合群了,不那么害羞了。”黄彩音也是村里少有的不外出打工的母亲,她把自己两三岁的儿子也带来儿童家园。“以前村里的孩子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到河边、山上、田野里疯玩,容易发生意外,家里的老人不放心,在外的打工的父母也担心。现在一有空大家都到这里玩,家长就不用担心了。” (二)尽责的兼职工作员 “孩子们,准备吃粥啦,大家要乖乖排好队哦!”午饭时间到了,大家拿着自己的碗排着队去领粥,这热气腾腾的白粥是“爱心妈妈”们煮的,另外还有萝卜干。而免费提供这些白粥和小菜的,是“儿童家园”的兼职工作员,也就是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蓝绍会。 虽说是兼职工作员,但只要孩子们来这里,她就会出现在这里,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按规定,自治区妇联每月给她发200元工资,可她把这些钱全部用作“儿童家园”的集体开支。蓝绍会经常组织孩子们开展各种活动,并给孩子们准备免费的稀饭,孩子们的衣服破了她就帮他们缝补。 蓝绍会告诉记者,塘太村“儿童家园”一共服务40多个孩子,其中只有三四个孩子不是留守儿童。她对村里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并经常帮助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采访时,一位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疼得哇哇大哭,蓝绍会一边心疼地安抚她,一边带她去擦药。 采访当天,几名社会爱心人士也跟随忻城县妇联工作人员来到塘太村儿童家园,给孩子们送来糖果、衣物等慰问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忻城县妇联依托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镇少年宫、村屯文化综合楼,建立留守儿童家园、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服务站41个,服务留守儿童2000多名。另外,还组建志愿者队伍深入留守儿童家园、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服务站,开展各类慰问、关爱行动,目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有300多名。该县妇联还在全县招募了100多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让留守儿童幸福成长。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