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二项工程”,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深入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相继成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南湖工作站、南湖区名师工作站。形成了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市和区学科教学带头人等分层次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梯队。目前该区拥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已达307人次,其中省特级教师5名、省名师培养人选4名、市名师22名、市学科教学带头人29名、区学科教学带头人107名, 2013有2位小学校长被评为嘉兴市名校长,有1人被评为浙江省功勋教师,有1人获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二是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2008年-2010年共选拔51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省级培训;选拔92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市级培训;选拔111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区级培训,建立了市实验小学、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秀州中学分校、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等9个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培训实践基地。打造了一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领军队伍和中坚力量。
二、抓好“二个项目”,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一是切实抓好校本研训项目。通过专家引领——开展教科研——建立校际共同体——特色创建等形式,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目前,该区已有省级“校本研训”示范学校2所。凤桥镇中心小学的校本研训“问题挂牌式”研究成果获浙江省政府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除了城乡共同体外,不少学校还自行结合,开展研讨活动,涌现了一批特色学校,优质教育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区现有全国特色学校2所,浙江省特色(项目)学校18所,区级特色学校27所。二是建立评优激励机制项目。区政府修订出台政策,对获得省特级教师、市名师等荣誉称号者实施每月200元至1200元不等的特殊津贴,获以上荣誉称号的农村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0%。对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依据其农村工作年限和专技职务实施每人每月60—400元不等的任教津贴。班主任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2013年建立了教学过程考评奖,人均4000元,按季度发放。各校都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给予肯定,并从制度上给予落实。
三、搭建“二种平台”,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教师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教师校长交流, 2012年有41名,2013年有47名教师安排到新居民学校工作。2013年共有11位教师从初中分流到小学任教,安排了20名老师从城市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其中有8名学科带头人安排到农村学校。二是教师论坛平台。设立“教师论坛”,倡导教师加强学习、反思,将所学、所感、所悟、所获在教师群体中交流、分享。如栅堰小学的“美育论坛”、三水湾小学多年来结合集邮活动,开展的“一壶三水茶”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