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双化”新模式 实现就业率连续10年超98%以上
来源:优易学  2013-12-18 9:35:09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近年来,该市以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目标,大力实施职业教育社会化、均衡化“双化”新模式,不断促进职教资源整合和办学水平提升,成为“金蓝领”梦想摇篮。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重点职校6所、省级重点职校5所,连续10年保持普高生与职校生1:1比例,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1.2万人,就业率连续10年超98%以上。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集中优势资源,真正形成全市职教一盘棋

打破职业教育县域壁垒、部门壁垒、校际壁垒,从市级层面配置职教资源,合力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一是打破部门行政隶属。在全省率先变部门办学为政府办学,将市交通运输局主办的交通中专和市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主办的技工学校合并重组,组建“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合力办学,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和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二是打破县域行政壁垒。对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按照“扶优做强”原则实行全市统筹,由市教育局统一审批,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和职校招生的恶性竞争。2010年以来,共撤销归并114个专业,新设10个专业,校均专业数从原来的11个减少至7个。打破传统的县域招生壁垒,实施跨区域招生试点,各县(市、区)省级示范性专业可相互开放招生。三是打破学校学制束缚。利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平台,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职校生技术层次。2011年上半年,该市“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被浙江省教育厅立项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6所骨干中职学校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招生、实训、课程设置、教师使用等方面实行中高职院校衔接。目前,该市6所中职校园共有中高职一体化学生516名,2013年秋季中职学校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规模达到近2000人。

二、创新办学机制,实现优化重组,做大做强衢州职教优势品牌

积极鼓励各类职校进行优化重组,走集团化、连锁式办学之路,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民办职校现代发展模式,职校总数从2002年的59所减少到21所,校均规模由368人增加到2455人,城乡3万多名中职学生基本享受省等级以上职校优质资源。一是民校“抱团”发展。鼓励民办职校联合办学,提升办学质量,扩大影响力。衢州市科技职校、育才职业中学、珍维职校办学规模相当,专业设置相互交叉,专业发展各有优势。20131月,三所职校共同组建新的民办职校——衢州市翔宇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后招生数大幅上升,成为该市招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民办职校。二是国企民校“联姻”发展。鼓励国企所属职校与民办职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国企职校师资、硬件优势和民办职校办学方式灵活、政策优惠优势,实现互促共进。隶属于国企巨化集团公司的浙江化工技校与民办学校衢州成功职校合并,专业、师资、设施等全部融合,办学吸引力明显增强,在校生总数超过1200人,实现了“双赢”。三是弱校“借力”发展。从资金、土地、师资等要素资源上支持相对较弱、发展潜力大的民办职校。20124月,专门划拨70亩规划用地给江山万里铁路职业中专。2013年,又将该校迁建项目列入江山市年度十大重点项目,从立项、审批、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扶持。

三、创新办学方式,推进区域合作,全力扩大衢州职教资源辐射范围

发挥该市区位、师资和就业优势,开展东西部合作,增强衢州职教集聚作用和辐射效果。一是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班。通过对口支援和联合办学等形式,与新疆、陕西、四川、辽宁、河南等中西部职校通过 2+1”(即当地读2年,到衢州读1年)、“1.5+1.5”、“2.5+0.5”等形式多样的联合班,既提升中西部职校办学水平,又拓宽了中西部职校学生就业出口。目前有300名西部职校学生在衢州就读。二是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校。该市有3所学校在江西、安徽、陕西等地设立了分校,在当地招生办学。如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与江西德兴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所有办学场地及不动产由德兴提供,动产、主要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由衢州提供,当年招生就达600多人,并被评为上饶市优秀职校。目前,该市在中西部地区分校招生近2000人。三是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招生。先后成功举办了内地新疆中职班、“浙赣闽皖九市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等,有效扩大了衢州职校的影响力。目前,该市职校招生面向新疆、陕西、云南等全国十多个省市,在衢州就读职校的市外学生达6000多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同时,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西部农民工技能培训班,为四川、安徽、江西等地农民工免费提供技能培训。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全力提升职校学生就业率和适岗度

密切校企合作,力促职校学生接“地气”,培养“适用畅销型”技术蓝领。一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20103月,成立了全国首家“校企合作协会”。以校企合作协会为纽带,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数控技术、光伏技术应用、制浆造纸、矿山机械、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11类极富地方特色的专业结构,其中2013年组织编撰完成乡村护理员、营养师、乡村安全员培训教材,获全国高校教材学术著作出版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技术培训的全国教材用书。二是创新师资队伍提升模式。与巨化集团、开山集团等骨干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通过教师挂职锻炼、共同研发技术项目方式提高职校专职教师的技能培训能力和科研水平,为40多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200项。积极聘请校外专家、企业专业人才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聘请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开山集团副总裁汤炎博士和100余位企业首席设计师、高级工程师担任职校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接近1:1,中职学校接近2:1。三是创新学生技能培养模式。积极探索“2+1+1”订单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2年在职校学习,1年在大学对口培养,1年在订单企业参加企业工程实践,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同时,职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举办“红五环班”、“开山学院”等30多个企业冠名班,通过“订单”式培养、联合办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为企业大量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