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李爱芳:为了“生我养我的地方”
来源:优易学  2013-8-19 14:09:35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08-14

李爱芳老师利用假期守校间隙在备课 

    饱满的玉米,弯了腰的谷子,绿油油的红薯秧,黄灿灿的油葵,车窗外一派丰收景象。8月4日,星期天,记者前往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江左镇孟家瑶世为小学,采访扎根山村任教30多年的女教师李爱芳。

    放暑假了,学校里只有李爱芳一个老师值班,空荡荡的校园里,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965年出生的李爱芳,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上四五岁。几天前在学校挂展览板时,她不慎从桌子上摔下,右脸磕得乌青。

    李爱芳是土生土长的孟家瑶村人,1980年高考落榜后,家里没钱供她复读,要强的她一边帮父亲放牛、放羊,一边复习功课。从收音机里听到的一句话“从南坡爬上顶峰的是好汉,从北坡爬上去的同样是好样的”,让她认识到除了考大学还有别的路可走。她准备贷款买一台自动上料面粉机,搞面粉加工。当她去村里盖章时,村支书赵全福知道她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恳请她留在村里当老师,教孩子们识字。

    李爱芳答应了,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讲台。

    那算什么学校呀?上课的土坯房原本是喂牲口的,没有操场。早上5点起床,带着孩子们在岭上跑步锻炼身体,下河洗脸,然后早读。孩子们上学要翻沟过岭。秋天里,下了晚自习,黑漆漆的夜空没有一丝光亮,乡村道路蜿蜒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走在其间就连大人也犯怵。李爱芳肩背手拉送孩子们回家,直到孩子们叫开家门,她才放心地离去。

    那时,每个月十几块钱的工资是一年一清。有一年年底,村里没钱给她发工资,一位村干部指着村西一块地说:“这一亩地你种吧,抵你一年的工资。”村里人都知道,那是块“兔子都不拉屎”的地。

    “真有点哭笑不得。家里孩子小,爱人在城里工作,还要教几个班的学生,我哪有什么时间去种地呀?”忆起往事,李爱芳的眼眶湿润了。她说:“那时,大家困难,村里也困难。”

    “现在好了,修起了村村通道路,孩子们回家都不用我背了。”李爱芳质朴地说。路修好了,她也由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

    2011年5月1日,孟家瑶世为小学建成,彻底改变了孟家瑶小学的面貌。李爱芳和她的同事们、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和整洁的校园。看着新学校,李爱芳由衷地高兴,就是放假期间,每天也会到学校转转看看,打扫一下校园,修修墙上歪斜的板报,或者在办公室备备课。

    几年前,李爱芳的丈夫就下岗了,家里并不富裕。李爱芳用爱撑起了孟家瑶孩子们的世界,而除了过节,她从没给自己的孩子包过一次饺子吃。

    李爱芳爱孩子们,孩子们也深爱着她。李爱芳让记者看她刚刚用指甲花染过的手指甲,“这是学前班的一位小朋友特意跑到学校送给我的礼物。孩子自己染过了,觉得很漂亮,希望老师也和她一样漂亮”。她的语气里充满幸福。

    屈指算来,李爱芳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了31个春秋。31年如一日,她把学校视为家,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默默耕耘,辛勤奉献。在她教过的学生中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一个叫杜莹莹的学生还考上了研究生。

    李爱芳用自己淳朴的爱滋养着山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善良也深深地吸引了她。她说,现在已经离不开孩子们了,教学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作为一个在小山沟守候了30多年的老师,已经很知足了。由于学校离县城远,交通不方便,很多年轻老师还是不愿到这个学校。尽管这些年她曾多次荣获乡、县级劳模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很多荣誉,也成了小学高级教师,却从没有想过要离开孟家瑶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

    她说:“咱自己的孩子,如果咱都不想留下来教他们,叫别的老师怎么安心来这儿工作呢!”(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葛高远 王飞燕)

    人物档案

    李爱芳,女,1965年生,1980年毕业于江左高中,1982年开始教学生涯,19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伊川县教师进修学校,1996年函授拿到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2003年成为小学高级教师。如今在孟家瑶世为小学任四年级数学、科学和五年级语文、品德等课老师。

    人物评价

    校长韩晓辉: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我们年轻老师们的榜样。李老师30多年奉献乡村教育的事迹,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学生们教育好。

    学生杜莹莹:李老师不是俺亲妈,但胜似俺亲妈。没有小学阶段她的谆谆教诲,就没有我就读高一级学校的机会。我每次回家都要到学校去看望李老师。

    儿子段瀛博:妈妈就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她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唯独没有她自己。我为有这样一个妈妈而自豪,我在做生意的时候,始终以诚实守信为本,不能给妈妈丢人。

    教师自述:爱是天职

    山村是贫瘠的,但山村孩子的教育不能贫瘠。我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去关爱照顾。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既感觉到幸福和自豪,又倍感责任重大。我乐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刚进学校那几年,每月工资十几元,就这点钱还是一年一清;没有固定的学校,5个村有3个教学点,学生们都是在距自己家最近的牲口屋里上课;既无水也无电,早上五点起床,五点半带孩子们在岭上跑步,下河洗脸,陪他们早读。山村沟壑纵横,道路崎岖,每遇到雨雪天,道路泥泞、光滑,就更难走。因为担心孩子们的安全,下晚自习后,我都要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里。

    1982年学校合并到村大队后,我就包下了全校二年级到四年级的全部课程,有五年级以后又接任了数学课程。那些年,我怕孩子们用自带的油灯晚上上课影响视力,常常从微薄的工资里省出钱来给他们买蜡烛。

    我曾记得,学生赵利锋因车祸失去了父亲,母亲因生活所迫丢下他到洛阳捡破烂。七八岁的他放学后自己洗衣、做饭,一到冬天,小手冻得通红。每天来到学校,我都会把他的小手放到袖口或衣服里,把冻僵的小脚揣在怀里,用石头支起脸盆温水,给他洗去手上的污垢。

    有一次下大雪,放学后我背着一年级的张姣俐一步一滑地走着,当走到一段下坡路时,脚下一滑,我们俩摔倒了,我的脚扭伤了。懂事的姣俐拍着我身上的雪,哭着说:“老师,你痛不痛?我会走,你甭背我了。”我轻轻安抚着她,忍痛把她送到家里。

    赵社民是一个“淘气包”,每天早上我都会和他坐在一起共同早读,比赛看谁先背会课文,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我相信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斗转星移,年复一年,如今村村通了水泥路,学校也从原来的牲口屋变成了现在的二层楼。道路变了,学校变了,可是我那颗热爱教育的心却永远不会改变。

    去年,研究生毕业的杜莹莹回来看我,我俩从早上谈到中午,好像久别重逢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当我送她到校门口时,她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饱含深情地说:“老师,我没有什么送给您,就给您鞠个躬吧!”这一“躬”不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吗?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体会是“爱是天职”。全身心地投入,对学生一心一意、一丝不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这样的幸福感来自真情付出后的喜悦,来自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来自孩子们一颗颗稚嫩心灵的茁壮成长。青草今又绿,山花复又开,为了孩子们,我选择与爱心和责任同行。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