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从本学年开始,嵊州市乡镇(街道)小学实行了以镇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薄弱学校为参与的“一体化”办学模式。“一体化”内学校根据“全面合作、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学校管理、教师跑教、设备互用等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全面提升镇域内各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均实行了小学“一体化”办学,效果较好。
一是试点开路,抱团发展。从2011年底开始,该市酝酿推行了农村小学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选择甘霖镇为试点乡镇。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二个“一体化办学”点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校际间逐步走向了均衡。1100名薄弱学校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两个点内组织了13位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支教帮扶,解决了薄弱学校紧缺学科教师的难题;提升了全镇小学的教研水平,全年开展“一体化”学校教研活动不下于50次。现在,甘霖镇小学在全市学校的文体比赛和学科调研中都名列前茅。
二是因镇制宜,总结推广。在成功总结甘霖镇一体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该市教体局出台《关于在全市农村小学开展镇域一体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市乡镇教育一体化现场会,全面推行镇域教育一体化建设。现全市18建制镇和街道成立了20个“一体化”办学单位,因校制宜设计了工作载体,如鹿山街道、开发区、仙岩镇、黄泽镇等8个镇(街道)以中心学校为龙头开展活动,崇仁镇成立中心小学和完小两个“一体化”办学单位,突出校本教研、特色教育两块内容;三江街道以四海小学为龙头,三所完小抱团开展,突出“全面合作、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
三是捆绑发展,整体提升。镇域一体化学校实施区域内教师间交流成常态化,三江街道、浦口街道、甘霖镇等进行教师集中备课,四海小学和茶坊小学各选派教导主任到对方学校开展支管工作,崇仁镇、开发区进行紧缺学科跑教,甘霖镇、鹿山街道、浦口街道、仙岩镇进行轮岗支教,长乐镇实行跨校中层、副校级师徒结对,黄泽镇开展镇域班本德育及班主任工作手册检查,成立镇“名师工作室”,支教教师示范课等。可以说,镇域内小学教学一体化办学在学校管理、轮岗实践、师徒结对、科研教研、文化建设、教育特色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通过“以强带弱”“捆绑发展”、“学校联盟”等不同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镇域内各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