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政体[2008]21号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 北 省 教 育 厅关于授予杨之亚同学“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的决定 各设区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杨之亚同学是石家庄铁道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分院自动化专业2004级学生,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向阳乡河王村人。2008年2月15日(正月初九),回家过年的杨之亚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跳入近3米深的冰冷河水中,救起了因车祸落水的一家三口。杨之亚沉着冷静,利用所学的急救常识现场施救,挽回了一家三口的生命。此事在杨之亚的家乡被广为传赞,但开学返校的杨之亚却丝毫没有张扬。直到学校收到来自他家乡的感谢信,杨之亚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才被师生所知。杨之亚同学品学兼优。他家境贫寒,在亲友及社会各方的资助下才得以入学。入学后他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先后多次荣获学院奖学金并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被评为“院优秀团员”、“院三好学生”。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他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兼职工作,由于为人坦诚、工作扎实,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杨之亚同学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优良美德;他奋发成才、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集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表彰和宣传杨之亚同学的先进事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授予他“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并号召全省青年学生向杨之亚同学学习。向杨之亚同学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学习他心系社会、关爱他人的广阔胸怀;学习他不为名利、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高尚情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精心组织,加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向杨之亚同学学习的活动。要通过开展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感恩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各地要结合开展向杨之亚同学学习的活动,及时总结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把在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及时上报我厅思政体卫处。 附件:杨之亚同学事迹简介 二OO八年四月三十日附件:杨之亚同学事迹简介如果不是3月27日一封寄自安徽省灵璧县向阳乡河王村的感谢信,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道石家庄铁道学院电气分院杨之亚同学在家乡勇救三名落水者的事。从老家回来后,杨之亚除了对同寝室的同学说过一句“救人真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外,再也没有提过救人的事。勇救三名落水者2008年春节前,杨之亚回到安徽家乡过寒假。2月15日是大年初九,那天杨之亚在亲戚家帮忙。午饭后不久,“砰”的一声闷响,随后一片焦急的呼喊声传来。“一定是出事了!”心里想着,杨之亚和本家侄子杨波冲出门外,循着呼喊声跑去。喊声来自村中向阳沟上的大桥,桥上的一幕让杨之亚感到震惊:一辆摩托车横倒在桥边,前轮严重变形,车圈已经断裂;桥下,一个人俯卧在水中,只有腰部浮出水面;一个满脸是血的女人紧紧抱着孩子,河水已经没过了她的脖子。俯卧在水中的人叫沈秀堂,午饭后从亲戚家返程回家,喝了些酒的沈秀堂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胡彩云和儿子小鹏飞,行至向阳沟的大桥时,不慎摩托车失控,疾驶的摩托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重重地撞向桥栏,前胎当场爆炸,强大的惯性把三人甩入水中。“救人要紧!”没有丝毫的犹豫,顾不上脱掉棉衣和棉鞋,24岁的杨之亚和18岁的杨波一前一后跳入水中。杨之亚很快就靠近了落水者,马上将沈秀堂翻转过来,用尽力气将他的头部托出水面,把他交给随后游过来的杨波,又快速将已经昏迷的孩子从胡彩云怀中接过来,两人一边招呼岸上的人向胡彩云施救,一边艰难地向岸边游去,10米,5米,4米,3米……岸边伸出的一双双手让疲惫不堪的两人看到了希望。与此同时,村里人开始用绳子搭救胡彩云,不久三人全部被救上岸。救助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浑身发抖、脸色苍白的杨之亚没有听从众人的劝说——回家换衣服,再次加入到救人的行列。此时的沈秀堂已经完全不能动弹,牙关紧咬,几乎感觉不到呼吸。杨之亚立即将其平放在地上,试图为其“控水”,但没有水出来。于是他几经努力将其嘴巴撬开,然后是侧头、排出口中异物、仰头畅通呼吸通道、按压胸部……一切在有条不紊中紧张地进行着,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不知过了多久,在围观群众惊喜的呼喊中,沈秀堂终于摆脱了“死神”之手。而在此前,在村民的救助下,胡彩云和小鹏飞也都脱离了危险。整个救人过程中,杨之亚丝毫没感觉到冷,回家换好衣服后,他才突然意识到冷,冷彻骨髓。“宝剑锋从磨砺出”2月18日,怕买不到火车票,杨之亚提前返校。他对自己救人的事情只是轻轻提了一句:“救人真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同学们都没在意。同寝室的同学说:“杨之亚平时就很少谈自己。”此后,杨之亚再也没有提过救人的事。杨之亚是大四的学生。同班同学都知道,杨之亚家里很穷,他是带着贫困证明入学的,但大学四年他从来没有拖欠过一分钱学费,也没有迟交过一天学费。当大部分学生还沉浸在考上大学的喜悦中时,杨之亚已经开始了勤工俭学。大学四年,他做过推销员、清洁工、值班员、服务生、家教……上大一、大二时课程多,他尽量在校内勤工俭学,上大三、大四时课程相对少些,他开始利用周末在校外兼职。同寝室的靖鑫说:“进入大三后,杨之亚周末从来没有休息过。”无论做什么事情,杨之亚都非常认真,做就要做好。做推销员,他推销出去的产品比别人多;做清洁工,他地扫得比别人干净。第一份家教是校内一个老师推荐的,因为做得好,这家人把他介绍给别人,也因为相信他,这家人让杨之亚独自带着孩子出去玩,更是因为欣赏他,这家人还给他介绍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杨之亚这个学生特别好”,辅导员陈国斌说:“每年新生入学,杨之亚都接新生,从早忙到晚。”“以杨之亚的学习成绩,他一定能够考上研究生,遗憾的是他放弃了。”班里很多同学为他惋惜。杨之亚先后4次获得学院奖学金,1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学四年,虽然杨之亚尽最大的努力勤工俭学,可家里还是拖欠了别人很多。“我想先独立,以后考研也不迟。”杨之亚说。在杨之亚看来,其实贫困只是压在他身上的一座小山,还有一座大山整整压在他心头8年,就是找到妈妈。2000年春节前夕,在外地打工的哥哥、父亲、母亲开着机动三轮车载着同乡人回家。上坡途中,父亲曾劝大家下来,怕三轮车动力不足下滑,可大家都没在意,后来这可怕的一幕真的发生了。公路的两边都是悬崖,一直跟随在车后的父亲拼命地顶住车子,可最终还是被压倒在车下,不久就撒手人寰。半年后,母亲走失,寻遍方圆百里,最终未果。杨之亚说,母亲是一个温和而又十分老实的人,不识字,在外打工时,从来都是父亲陪着母亲回家,不然母亲会找不到家的。“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找到妈妈,我会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妈妈为止!”说到此,杨之亚已经满眼泪光。知恩感恩践于行3月8日,向阳乡河王村内鞭炮声经久不息,沈秀堂携亲带邻,将写着“奋不顾身,水中救人”的感谢牌匾送到杨之亚的奶奶从德平的家里。而此时,杨之亚早已回到学校。从德平是一个老党员,年轻时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她的善良、热情是村里人公认的。杨之亚说,自己非常尊敬奶奶和爸爸,他们长年累月地热情助人,事虽小,但却让人敬服。当得知沈秀堂要带着礼品来答谢恩人时,杨之亚打电话再三叮嘱奶奶:“救人是咱该做的事,千万别收人家的礼品!” “救人是应该的,我不想要钱,如果要钱,就显得有点‘那个’了。”听到孙子熟悉而又懂事的话,奶奶老泪纵横。一位熟知杨之亚的教育工作者说,杨之亚的成长经历和优秀品质值得广大“80后”们反思。优裕的生活、没有苦难的经历让一些年轻人把家庭社会的给予看成理所当然。责任、感恩、回报、奉献,这些也许是杨之亚从生活中获取的最宝贵的财富。杨之亚同学的典型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新华网等各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石家庄铁道学院授予他“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他“河北青年五四奖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