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实施“下山扶贫教育工程”助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来源:优易学  2013-7-11 11:28:47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从今年开始,石家庄市集中力量,集中财力,在山区县实施“下山扶贫教育工程”,将深山区学生集中安置在城镇和县城免费就学,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素质,并让他们充分就业,通过孩子带父母,一人带全家,逐步引领山区群众走出深山、走向城镇,最终从根本上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目前,该市“下山扶贫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展开,8月底前将完成试点县新建初中学校建设和完全小学改造提升工作,确保首批贫困山区学生秋季开学顺利下山就学。该市的奋斗目标是力争2至3年内,全市深山区6万多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全部下山接受免费教育。力争10-20年内完成深山区贫困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一、扶贫大计: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入手       石家庄市山区多,贫困县多,贫困人口多,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多。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实施了综合扶贫、产业和项目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等各种方式的扶贫工程,全市农村的贫困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但是,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群众保守观念的影响,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目前该市仍然有国家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1个,市级贫困县4个。其中太行山区的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贫困县内,集中连片的45个乡镇60多万人口,群众生活条件普遍还非常艰苦。他们目前享受不到农机具补贴、种粮补贴等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也没有能力和勇气下山打工和创业,近年内真正实现脱贫致富非常艰难,引领他们走出深山、与城镇化发展接轨也非一日之功。为改变这一现状,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该市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实施山区教育扶贫的战略举措。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偏远山区仍然存在着生源分散、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迫切需要探索由贫困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输出”生源的新路子。该市市委、市政府把脉山区的发展瓶颈,正视山区孩子的教育现状,决定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入手,实施“下山扶贫教育工程”,通过教育移民、智力扶贫、山娃下山、民生上山,将“山里娃”在城镇免费集中安置就学、就业,引领山区贫困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是十年大计,意义深远。从当下看,能尽快实现让山区孩子和城镇孩子一样充分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从长远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脱贫问题,而且山区群众向城镇转移后,能够在山区更好地实施退村还林,恢复生态。       目前,该市6个山区县45个乡镇涉及转移安置就学的小学生15892名;初中生8349名;高中阶段学生已基本都到县城就学。该市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教育扶贫的具体思路,即:小学生以学区为中心就近集中,初中生向县城集中,高中生按报考志愿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按照先行试点、分批安置、梯次推进、全面实施的原则,2-3年内,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       二、教育扶贫: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教育资源       教育扶贫是一项素质工程。该市在推进过程中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在两年内高标准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建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另一方面,大力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以强强联合、强弱搭配等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就业一条龙式系统化教育扶贫体系。       一是扩建县城中学。根据深山区现有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在挖掘现有县城中学资源的基础上,扩建或新建县城中学。接纳深山区学生的中学按照寄宿制学校要求建设,配备完善的生活、教育配套设施,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文体活动场所,标准达到国家《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定要求。新建中学校址选择在县城或县城周边2公里范围内。       二是改造提升区域中心小学。原则上每个乡镇建1-2所能提供住宿条件、功能完备的完全小学。可利用搬迁后的乡中学,加以改造提升,实现小学生就近入学。校址应选在乡镇政府驻地或较大的中心村。学校教学、生活设施配备及标准符合国家《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原则上1-3年级按1:10,4-6年级按1:20配备生活老师,生活老师可设为公益岗位,从具有幼儿生活指导能力和亲子教育知识、有责任心的学生家长中雇用。每所学校配备校车,免费接送学生。       三是完善县职业教育中心。在巩固现有职业教育教学规模基础上,增设专业技术课程,增强容纳学生能力,满足深山区学生学习需要。同时,建立完善深山区学生职业教育调配机制和劳动就业保障机制,拓宽深山区学生进城就业渠道。       四是加强校舍安全和规范管理工作。着眼于建名校、树名师、育英才,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努力实现山区教育扶贫工作软硬件建设与当地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双赢。       三、强化保障:政策支持,统筹推进       这项工程实施的范围是贫困山区,针对的对象是弱势群众。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取得实效,该市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加以推进。       一是政策支持。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下山扶贫教育工程”。同时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按照“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企业援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和运转的需要。最近,又集中三个月时间,在全市工商企业中大规模开展了“下山扶贫教育工程”募捐活动,捐助资金用于山区县56所寄宿制新、改扩建学校项目建设。对工程实施中涉及到的规划、用地、建设等各类收费项目,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外,一律减免。建立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试点县和试点学校倾斜流动机制,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试点地区工作。对所有涉及“下山扶贫教育工程”的学校教师,上岗前全部给予免费培训。对需要就业的深山区学生和群众由当地政府负责免费培训、优先安排。       二是明确责任。成立推进“下山扶贫教育工程”指挥部,协调督导全市下山扶贫教育工作,同时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教育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全市工程建设,制定并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开展有关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配备,统筹教师及生活教师配备,负责学生具体转移安置工作。农工部门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机制。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有关项目立项、审批和上级资金争取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筹措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并及时拨付。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提供用地指标。规划部门负责有关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指导。建设部门负责主要建设项目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保证工程质量。人力资源和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教师配备,做好深山区群众转移就业工作。扶贫部门负责落实扶贫项目和资金,协助做好深山区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农业开发部门负责落实农业开发项目的争取和落实。林业部门负责山区退耕还林项目和经费的落实。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协同作战,确保山区学生移得出,农民留得下、能脱贫,实现扶贫与教育的共赢,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