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职教中心:紧贴三农办职教 服务经济谋发展
来源:优易学  2013-7-11 11:26:41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三农”设专业,面向农业育人才,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该中心先后举办各类培训2400余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4.2万人,推广优良品种32个,传播实用技术68项。      依托专业办实业,办好实业促产业。学校将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专业与产业结合载体实业发展起来,确立了“依托专业办实业,依托实业促产业”、“强专业、创实业、促产业,专业、实业、产业三业一体”的办学思想。依托学校现代农业等省级特色专业,创立了“一个研究所”(畜禽良种繁育研究所)、建立了“两个协会”(食用菌协会和养猪协会)、成立了“三个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开发服务中心和良种苗木繁育中心),积极面向农科类专业学生、农村专业户、送教下乡学员,开展“信息咨询、良种引进、优种繁育、技术推广、生产示范、技能鉴定”等一系列服务。      畜禽良种繁育研究所通过积极开展优种猪、牛、羊、特种犬等畜禽的优种繁育工作,仅推广种猪人工受精繁育技术一项,每年为南宫及周边地区养殖户提供种猪人工受精精液8万头份,带动农民增收近1000万元。      食用菌协会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新品种推广、创办示范基地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会员和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协会会员从最初的200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人,辐射带动2000户农民种植食用菌,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000余元。在协会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南宫、冀州、宁晋、新河、广宗等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种植集散地,产品销售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养猪协会发展会员近4000名,采取“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方式,带动了全市600多个养猪专业户。      畜禽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开发服务中心和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农民“点菜”教师“下厨”模式;在运行上,实行“学校+农户+企业”、“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生产经营模式,即在产前由学校提供优种、技术,产中由农户种植或饲养,产后由企业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畜牧产品。畜禽良种繁育中心积极开展畜禽良种“五包式”服务,即包提供优种、包饲料供应、包技术指导、包生产管理咨询、包最低价收购,每年向南宫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良种猪2000余头、犊牛300余头,使全市商品猪综合效益提高250万元。食用菌开发服务中心采取“学校+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年生产菌种1.5万斤,年直接经济效益300万元。良种苗木繁育中心每年繁育各类苗木10万余株,为南宫城市园林绿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开展“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学校以深入推进涉农专业建设和送教下乡工程为突破口,以“县-乡-村三级职成教育服务网络”为纽带,改革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2009年以来,共扶持食用菌规模种植户260余家,指导农户新建大棚500多个,直接带动420户农民从事特色养殖,参训人员年人均增收2000元。      北胡办是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黄韭以色黄、娇嫩、味美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河北韭菜之乡”。学校结合产业实际,重点围绕蔬菜大棚建造、黄韭种植、储存工艺及营销等内容,共举办蔬菜大棚、测土施肥、黄韭种植等专题技术指导28期,帮助农户解决产前技术帮扶、产中管理规范和产后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目前,北胡办事处韭菜种植面积6000多亩,其中黄韭种植面积300余亩。根据农户需求,学校派出专业教师指导,利用黄韭适宜冬季生长特点,成功开发出冬季在室内种养、观赏的系列黄韭盆景,产品异常畅销,每户纯收入达1万多元。如今,南宫黄韭已经成功打入北京大钟寺、新发地、岳各庄等知名蔬菜市场,受到广大客户青睐。      垂杨镇立足农业实际,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南桑北移”战略的机遇,与学校联合专门聘请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专家孔令汶进行技术指导和集中授课,邀请山东菏泽等地的种植典型、大户现身说法,让农户直接感受植桑养蚕带来的经济效益,使“植桑养蚕、致富发家”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全镇桑园面积将达到5000亩以上,仅植桑养蚕一项年收益可达2000万元以上。在垂杨镇的影响下,高村、王道寨两个乡镇的200余名农户也加入到植桑养蚕的队伍中。      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向输送技术工人。近年来,南宫市以汽车连杆、气体充装设备、合金刀具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学校及时跟进产业需求,与南星气体设备有限公司、朝阳气体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起了“校企对接、工学结合”合作关系,设立了4个工学结合科研实训基地,及时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等各项服务。同时,还结合棉毛纺、食品加工、钢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开展了“送教进厂、送教进企业”服务活动,与河北千喜鹤肉类产业有限公司、河北德凯纺织有限公司、百隆纺织有限公司、依林山庄食品有限公司、精强连杆厂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企业歇班间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集合的教学模式,每年为企业定向、定点培训输送了2000余名专业技术工人,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后劲,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放眼全国人才需求,异地转移技能型人才。学校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等沿海发达城市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先后向天津新港船厂、北京国土资源遥感公司等企业输送长短班毕业生,初步形成了“立足本地、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学生稳定就业率达98%以上。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跟踪指导,有360余名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涌现出了吕涛猛、郝朋林、张福欣、闫萌、任红丽等一大批经理老板,每年能吸纳600余名毕业生就业,走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之路,赋予“边上学边致富,毕业就是专业户”的新的人才观发展内涵。(职成教处)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