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廊坊三河市将促进县域教育公平发展、实现城乡教育“无差别”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持续加大投入,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在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公平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城乡居民。 一、立足实际,构建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三河市充分利用地处京郊的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目前全市有小学58所,初中16所,幼儿园103所,高中3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一)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全市小学和初中标准化率分别达到70%和87%。在确定年度重点工程和惠民工程时,优先考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5年来,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多亿元,实施中小学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新改扩建学校35所,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全市学校硬件水平达到了省级一类配备标准。 (二)推动高中阶段和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一是下大力抓普通高中质量建设,使各校均有侧重,打造精品。二是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建成了“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两大省级特色实用专业。在此基础上,为适应京津及周边地区发展的人才需求,筹办建设了“燕京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县域内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衔接。 (三)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公平发展。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建设为重点,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以一次性建成、相对独立、较为规范为标准。过去5年,政府用于学前教育投入达1.85亿元。目前全市幼儿园在园幼儿1.9万人,适龄幼儿愿入国者均可入园,学前教育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二、以师资建设为重点,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在推进教育公平发展进程中,三河市始终把师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教育公平发展、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一)推动名师资源城乡共享。一是实施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轮岗支教制和“名师走课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带到农村。二是打破教育行政界限,建立起7个区域教研组,实现教研资源跨校、跨镇、跨学区共享。三是实施农村教师边远津贴补助制度,即“公里补助制”,根据学校与城区的距离差别,边远学校教师每人每月可享受200—800元不等的补助津贴。 (二)注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是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连续6年每年面向应届二本以上师范类学校公开招录毕业生不低于100人。据统计,每年新入职教师占全市招聘人员总数的50%以上。二是坚持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原则,积极引进在职教师,有力地充实和优化了教师队伍。三是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对提高学历的教师实行奖励,根据学历层次给予每人1000-5000元不等的奖金补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学习热情。 (三)着力改善教师生活条件。一是实施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人均工资水平每月上浮600—800元。对农村教师工资实行统一管理,由财政统一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全面落实教师安居工程,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单独建设教师公寓,在一批居民小区中安排建设教师楼,使广大教职工“居有其所”。三是积极改善农村教师居住条件,先后在地处农村的10余所学校兴建了高标准的教师周转房,让立志扎根农村的教师免费居住。 三、抓住关键环节,完善教育公平发展的保障机制 三河市紧紧抓住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以建立、完善教育公平发展的保障机制为重点,为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科学合理布局。一是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求,为校园建设预留足够空间。二是根据区域人口变化、交通区位等特点,编制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教育和医疗设施专项规划》中,保障城乡教育科学布局。 (二)加大教育投入。每年将教育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坚持“预算内资金全部兑现、预算外资金优先安排”的原则,有力保障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三河市财政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投入由2006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亿元,年均增长25.8%,高于全市GDP增速9.6个百分点。 (三)帮扶困难群体。一是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各种费用的基础上,将逐步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费、住宿费、取暖费和学前一年教育保育费等费用。二是实施贫困生救助政策,按照初中每年每生1000元、小学750元的标准给予贫困生生活费补助。三是建立、完善孤残儿童救助机制,成立了“三河市少年幸福之家”,对全市孤儿实行集中财政供养,统一安排学校集中就读,所有孤儿学生列入全额城乡低保,全部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全市残疾儿童实行免费教育,确保了残障儿童接受基础性教育。四是优化外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子女,做到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就学率达100%。 四、几点启示 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是当前以至今后较长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能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目标,推进县域教育公平发展是基础,也是重点和关键所在。三河市的实践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坚决把教育公平发展落到实处。三河市的实践表明,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和实现县域内教育公平发展,是当前可行也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中央和省的要求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好、执行好,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扩大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成果,才能为实现更大范围乃至全国的教育公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必须立足实际统筹谋划、创新发展。我国有2800多个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性很大。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必须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规划好布局结构,把握好关键环节,部署好重点任务,安排好工作进度,促进教育更好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要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建立起城乡学校互助互通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密切关注、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更趋多样。对于一个县而言,要突出抓好义务教育,同时还要努力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要。既要办好义务教育,又要发展好高中阶段和职业教育,重视学前教育;既着眼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又要照顾好特殊群体的教育利益。特别是把扶持、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证,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生活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普惠。 (四)大力推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内涵发展。当前,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有学上”的目标基本实现,而“上好学”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为此,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统筹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