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初开始,石家庄市在深山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三年内将深山区6万余名中小学生,集中安置到交通方便、生活条件较好的乡镇和县城免费就学,通过孩子带家长,一人带全家,逐步引领山区贫困人口走出深山,在城镇置业安家,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已转移安置山区学生达2.3万名,累计达3万多名。这项工程学生欢迎,家长受益,社会拥护。 一、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多年来,尽管国家和省市陆续采取综合扶贫、产业和项目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等多种扶贫工程,然而直到今天,太行山区依旧贫困,山区6县中有4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县,集中连片在深山区的有45个乡镇60多万人,其中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村还有820多个。山区之所以至今贫困,山区扶贫开发进展始终不够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山区农民的文化程度低,难以接受新的发展理念,也不敢走出祖辈居住的大山。而制约山区教育发展的主因是,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分散落后,孩子上学难、升学难,中途辍学多,在短期内按以往方式普遍提升山区教育水平非常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必须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让娃娃下山读书就业,引导家长融入城镇发家致富。经过广泛论证,该市决定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具体路线图是:把山区小学生集中到交通比较发达的村庄或乡镇,初中生集中到县城,实行寄宿制,困难家庭的孩子全免费,一直到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免费上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安家置业,再把老人接出来,彻底脱离农村也脱离贫困;即使不在城市就业,掌握一些现代农业科技,再回农村务农,也能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启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育移民、智力扶贫等方式,力争用20年至30年左右时间,逐步引领山区贫困人口走出深山,在城镇置业安家,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为确保该工程如期推进,让山区群众早日受益,该市将此列入“十二五”规划,作为全市“民生幸福十大工程”之一,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多项具体措施,千方百计把这项工程做好做实。 二、整合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山区教育扶贫首先是一项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工程,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资源,强强联合,强弱搭配,弥补山区教育短板,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均衡优质教育,完善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就业一条龙式系统化教育扶贫体系。一是加快寄宿制初中学校建设。山区6县均在县城建设1所寄宿制初中学校,按国家《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定配备完善的生活、教育配套设施,目前,已建成2所寄宿制初中并投入投用,4所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6月底全部建成投用,届时深山区9730名初中生将全部安置在县城就读。二是提升区域中心小学。计划新建、改扩建50所完全小学,按就近入学原则,校址选在乡镇政府驻地或较大的中心村,教学、生活设施等符合国家要求,今年秋季入学前已全部建成,转移安置27855名小学生全部在新环境上学。三是完善市县两级职业教育中心。制定了《关于做好山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工作方案》,鼓励引导未升入高中、大学的山区学生全部免费上职业学校。通过巩固现有职业教育规模,增设专业技术课堂,增强容纳学生能力,满足学习需要。今年该市平山县、井陉县职教中心增设了急需的专业,扩招深山区学生。同时,6个县还开通了对学生家长的免费技能培训。通过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调配机制和带动就业保障机制,拓宽深山区学生进城就业致富渠道,从而带动更多的山区人学习知识技能,实现整体脱贫。四是加强学校规范管理。出台了《石家庄市山区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办法》,对教育教学、安全、卫生、饮食、宿舍、往返等各个环节提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规定要求。特别对寄宿制小学生按1至3年级1:10、4至6年级1:20的比例配备生活老师,照顾生活学习。同时,提出“管理精细化、校园人文化、办学特色化、质量优质化、生活家庭化”的“五化”管理目标,逐步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山区寄宿制学校管理之路。五是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着眼于建名校、树名师、育英才,制定了城乡学校帮扶机制,开展了“城乡结对、互助共赢”对口帮扶活动,帮助山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业务理论素质。目前,56所中小学校与市内6区名校均已结对,近千名教师到市区参加了“国培计划”、“师大顶岗置换”、“中西部地区骨干、短期、远程”等特色培训。同时由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和骨干培训教师、教研员等组成团队,每月3到4天深入到山区学校“送教下乡”。 三、多方筹措资金上下协调强力推进。一是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统筹安排,全面推进。教育扶贫工程约需建设资金6.7亿元,其中征地资金1.9亿元。按照“致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企业援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原则,该市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市本级首批专项资金按照“先开工后拨付”的原则,已下拨1亿元,全市累计已投入近3.4亿元。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对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努力争取“以奖代补”奖励资金、小额信贷资金和“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项目中央资金等支持,共争取上级支持资金8000余万元。同时河北银行、市供电公司、中天集团等企业,以及“石家庄公益小书房、河北志愿者联盟”等关心山区学生的爱心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市、县财政下拨专项资金,保证学校运转需求。免除集中山区寄宿学生的住宿费,并补贴生活费、交通费,其中对23%的贫困小学生给予每人每年750元的生活补助。有的县中学还实现了全体学生每人每月再分别增加100元生活和20元交通补助。同时组织开展“教育扶贫、奉献爱心”捐赠活动,将募集的20万册图书、1000件学习用品、1500件教学设备发放到学生手中。三是成立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指挥部。建立了党委领导、教育主导、部门协作、全民支持的工作机制。有关县和市直部门,在指挥部统一协调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周调度、月交流、跟踪督导、定期要账;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论证评审56所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统筹教师、学生及教学设施安排,跟踪督查建设进度;农工部门出台倾斜政策,加大对扶贫教育支持力度;国土部门想方设法挤出404亩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学校项目;规划建设部门抽出专人对学校的规划、建设进行全程指导管理和监督,对收费项目能减免的一律减免;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认真落实扶贫项目资金,做好退耕还林、农业开发等工作;人社部门积极为学校配备教师,对学生家长免费技能培训,做好深山区群众转移就业工作。 四、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几点启示。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一举四得”,是一项惠及深山区贫困群众的战略工程、幸福工程、民生工程,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一是教育扶贫,通过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的扶贫工程,为集中连片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个良好途径。山娃下山进城学习,成长、成人、成才,从封闭传统人变成文明现代人,从无知缺少技能变成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建设者,从而创造财富、创造新生活,彻底斩断了贫困的恶性循环链。老百姓普遍赞扬:“这是一件‘拔穷根’的大好事。”这一举措虽然投入多、见效慢,但确实是一条抓住根本、着眼未来的扶贫大计,尤其值得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推广。 二是教育扶贫,实质是教育移民,目的是引导深山区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为加快城镇化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之路。让群众搬出深山,融入到城镇,实现脱贫致富,是几十年来历届石家庄市人的愿望。教育扶贫工程圆了几代人走出大山的梦,打通了太行娃们的命运之路。山娃在城镇上学时,家长可以免费培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打工赚钱;山娃毕业后在城镇就业,带动家长在城镇安家置业,建立新家园,走出深山到城镇安享幸福生活。 三是教育扶贫,引领山区孩子留在城镇,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享受现代化生活,为加强社会管理寻找了一种创新方法。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地广人稀,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就业、出行、就医等生产生活非常不便,处理解决难度大,建设管理难到位,投入多、成本高、见效低。通过教育移民,把山区群众转移到城镇,纳入城镇管理之中,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方面与城镇一样,共享改革成果。 四是教育扶贫,引导移民,减少了对大山索求,为保护生态环境规划了一条长久之计。群众走出大山,山区没有人为活动,能使大山休养生息、自我修复,逐步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这对于更好地实现该市中东西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意图,构筑河北省会西部生态屏障,改善太行山生态环境,推进全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